|
楼主 |
发表于 2006-5-18 12: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学拳经历(五)
陈湘陵老师所授的陈式太极拳是陈小旺创编的三十八式太极拳。这套拳架曾经专门出过一本书,但是并不常见,陈小旺编写的《世传陈式太极拳》中也收录了这一套路。陈湘陵老师授拳强调三十八式虽是简化套路,但是练习规范一点也不能简。后来我曾经在网上见到有人批评过陈老师传授的套路是纯为竞赛的,只求美观,此言不确。我记得十分清楚,由于有些学员学过竞赛套路,陈老师也特意指出了竞赛套路和传统套路的不同要求。比如竞赛套路为了美观对身法进行了一些调整。在习练传统套路时则要保留原始风味,其实也就是用于技击的身法要求。我印象最深的是弓步的动作他指出后腿不能象打长拳那样完全绷直,腰也不能象打长拳那样完全挺直,而是要塌腰。
讲到涵胸塌腰的要领时,他提供了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背不能驼,也不能挺得太直,这个度的把握其实不难,只要自然站好,背部和内衣轻轻相触其实便到位了。
第二次课,陈老师教的是金刚捣碓。接着是白鹅晾翅,上三步。其中让练得最别扭的就是上三步,由于是同手同脚与日常生活习惯不同,加上要擦脚出步,对腿部力量要求很高,经常做着做着人就晃当起来。陈老师特意将上三步与杨式的搂膝拗步相比较,于是便好理解一些了。
可惜刚刚教完上三步,陈老师便生了一场大病。无法继续授拳。由他的得意弟子一位姓周的老师代为传授。周老师身材魁梧,身法却十分轻灵。他学过陈式拳,所以每周他将要授的拳招练好,由陈老师在病床上改正指点后,再来传给其他人。
慢慢地这样便教完了一套陈式三十八式拳。记得一次,我由于是学拳者中为数不多的小伙子,所以忍不住想摆弄一下,拳架特意比其他人做得低。周老师非但没表扬,反倒把我批评了一顿,指出我虽然练得低,但是要领要求都不得法,挺着屁股弯着腰,起不到效果,反倒不如稍稍站高一点,求得身法正确。周老师的告诫我也是时常记得,现在练拳经常提醒不要刻意地求得低身法,关键在于三尖六合,身法正确。
在这段学拳过程,还有段有趣的事。我那个获过武术比赛奖的习练陈式竞赛套路的同学听说我在向陈老师学拳,也特意我和一道去学拳。后来,练拳的学员中不少人其实已经是习拳多年的老拳师,他们向陈老师学拳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他们一眼便看上了我那同学,要那同学向他们学拳,保证不长时间即可掌握太极技击之道。可惜我那同学住在郊区学拳不便,而我的体质人家又看不上,没能学成,实在是憾事一件。
后来,周老师考虑到陈老师教授的时间不长,他谦虚地认为教拳效果比不上陈老师,决定在授完三十八式后再授一段他拿手的拳艺,作为弥补。当时有位学员提出自己练过太乙五行拳,可以传授给大家,但是大多数执意学习杨式太极刀。太乙五行拳由金子TAO(这个字打不出)传出的武当武术,流传不广,我早就有心学习。可惜未能如愿。只能说是缘法未到吧。
后来陈式三十八式我一直练习,杨式刀由于场地器材原因,很少练习,却没多久便忘光了。实在可惜。
这段学拳时间不长,却让我对陈式太极拳有了一点粗浅认识,几位老师的教诲至今仍对自己练习拳甚至处事起到警醒作用,让我一直难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