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气机发动(腹鸣,打嗳) 我们练太极到一定的程度会产生嗳气现象,继之会有腹鸣以及放屁的现象。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从未有过上述表现,说明练得还不够松弛。气息调整不好,没有做到真正的动中求静,要做到虽动犹静,刻刻留意腹中的太极,所谓意守丹田。这样很快就会产生嗳气,也是气机开通的初级阶段。 随着打嗳的频频作声,而后我们的肠胃也有气功在滚动,甚至发出震动的鸣荡。内有一种气泡声,有时旁人也能听见。这是一般的征候,也是一个好的表现,它能促进食欲亢进,也是上下气通的示意。当时李宗有老师在练拳架时,我们能听到如似闷炮声在振荡。当时我们觉得非常奇怪,后来自己也进入气机的鸣荡,也感受到内丹修炼的乐趣。 我在对学生教拳炼功时,一定要求他们又这种气的感觉,这里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需要绝对的松静自然;二是心神合一,也是专心注之;三是掌握规范,缺一不可。 练太极拳也有嗳气、腹鸣和鼓荡气机的现象,这些与道家丹功没有什么不同。 嗳气是胃气上行,说明上焦气机发动通畅的体证。这是由内气上行冲通食管通道的象征,在食管气机冲开以后,便会感觉到头脑清新,胸怀舒畅的快乐。 它不仅能冲通食管,同时会进入巅顶而入天庭,由此而降到唾液腺。这里所流注的长流水,使甜蜜清凉的津液,滋润甘甜而充满口腔。这些征候丹书上都有记载,所谓“上池之水”,“玉液琼浆”,“甘露自洒”等道家佛门皆有之。 为什么我们练太极拳就不可能有呢?其实有好几位前辈都有这种经历。而其关键有许多人练功,只是练在外面,我们知道每式每招都要息息归丹。所以每当我们在练功时,中宫气机发动,就会打呃打嗳,甚至打长呃、打长嗳气,腹部鼓荡,尚若鸣炮声。记得老师在教练太极拳时,我们有些学生跟着一起嗳气,其中朱金堂尤为显著。甚至停下来还在不停的大嗳气,气冲食道上行天庭,这些都是好的征兆。腹鸣如雷动,李宗有老师尤为显著,滚动连珠,声若闷炮,这些都是气机鼓荡,上中下三焦,神为贯通。 十、指如吹葱 太极拳毕竟是动功,以动为主,其动作主要表现在手掌。由四肢的运作带动丹田的源头,由丹田的源头发挥于四肢的变化。我们说气达四稍,也就是气能灌注到手指和脚掌。这些往往练太极拳的人体会不深,大凡练气功的人都有这种感觉。当你在练功时,手指都会有明显的触觉,并有气的蛹动感。手和脚其实是离开心脏最远的地方,我们到了冬天,手与脚是最难暖和的,因为这是气血运行循环距离最远。 通过练功,练太极拳,而我们的气都能运行到每一个部位。手足为稍,它是无微不至的循环。你能运行到离心脏最远的部位,那么大小周天不成问题了。李宗有老师把张三丰的十要领,注解得很有道理,它也是我们进入丹道的基础。他在内外相合一词中,是如此写道:
内外相合,是为最难。折成件件,穿成串串。 外松内实,丹充稍坚。一屈皆屈,阴阳分明。 一伸皆伸,莫忘真诠。动静开合,内外浑然。 这里说明我们练功要求内外相合,尤其要做“丹充稍坚”。不仅要求丹田的充实,四稍为之能坚。 我们的手指,脚掌都会明显发热,尤其手的指掌会感觉到一种劲断意不断。一种藕断丝连,气息相关,有一种相互排斥,或相互吸引的电磁场感应。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自我体察。 在六十年代,李宗有老师把这种亲证、体察,写下了歌词,令学生熟记背诵,可见他的用心良苦,也是充分合于丹道的功理。他在“相连不断”一文中如此写道: 相连不断,一气贯通。一呼一吸,阴阳分明。入气不力,出气贯充。屈伸往来,两手如绳。拳体既立,指如吹葱。两足虚实,切记分明。开合起止,绝无新旧。连绵不断,一气呵成。 我们注意到李宗有老师所写的“拳体既立”,何谓“拳体”?
我们理解为已经进入太极拳的真门径。那么是怎么样的一种感受呢?老师告诉我们的是:“拳体既立,指如吹葱”,也就是说我们的手指如像似葱管一样有暖风吹出。所以李氏太极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是结合内丹功的修炼体察,也是近代太极拳理论中罕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