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文为拳友王东辉先生练拳十余载心得,贴上来与大家商榷。东辉先生练功之刻苦,之用心,三官自叹弗如。 《十三势行功心解》指教:“进退须有转换”。转换得法,进退就能轻灵而沉稳,否则就会呆笨、飘浮。转换之法,要点有二:一是根于脚,二是宰于腰。 欲正确转换,首先须知转换之义。所谓转换,实则虚实之分之变,太极拳之虚实,有两个内容:一是重心,在者为实,不在者为虚。二是劲的收放,劲收于内,隐而不露,外示柔软,为虚;得机得势,劲显于外,发放于对方,为实。太极拳又名十三势——手运八卦:棚、履、挤、按、采、挒、肘、靠,脚踩五行:进、退、顾、盼、定。前者为八种基本手法(包含身法)后者为五种基本步法,合之为十三技法或谓拳法。十三势并非十三种姿势。太极拳运动,形于手,根于足。身欲动而步已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已为之催促,步乃动之根基。由此看来,人体重心之变,是虚实之分之变的重要内容。而其分其变始于足。演练时,先站好无极式,即预备式,守静待动,由此孕生阴阳。“动之则分”,怎样分:起势之动,不应把重心横移于右脚,然后左脚横迈出去。而应右脚小趾领劲外旋,同时左脚大趾领劲内旋,左脚跟随之自然离地,阴阳始分,“无极生太极”。之后,从起势到收势,整个练拳过程都是“阴极阳生”、“阳极阴生”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变化过程。正如当代太极大师冯志强所说:“演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意气神形合一地描绘阴阳太极图,运行太极阴阳之理的过程”。体现在人体重心上,就是虚实转变过程。在此过程中,两只脚都如同踩着阴阳鱼。分虚实,实际上是变化虚实。因为并非分而不动,而且虚实比例也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不断变化。一句话,分虚实不是固定之形式,而是“动之则分”的动态现象。所谓三七分、二八分,那只是一瞬间的现象。从预备式太极起势之始,由五阴五阳开始,4:6,3:7,2:8,1:9,0:10,又变为9:1,8:2,7:3,6:4,5:5……这些虚实之分的比例,每一种都不是固定的,每一种都会轮番出现。其中,5:5的比例也会反复出现,同样不可逾越。陈鑫称之“五阴五阳称妙手”。但有人偏偏谓之“双重”,却又不敢断言预备式,十字手式为错误拳式,以至不能自圈其说。以外形观之,两脚持重,象是双重之状,但每只脚都未站死,所谓实非全实,虚非全虚,最主要的是内心的虚实之分之变一刻也未丢。因此,不应以外形论双重。假如心中无虚实之意,即使单脚持重站死,也属双重。换个说法,是否双重,就看你修炼的是不是太极脚。两脚的虚实已如前述。就单只脚来说,除定势全脚平松着地以外,实脚并非全实,而是实脚的一个点或一个面。即使定势也应定而非定,不可全脚着地站死。进步,脚跟先着地;跟步,脚跟先离地。退步,脚尖先着地,随步脚尖先离地。脚外摆、内扣,虚脚趾,脚掌,以脚跟为轴。单腿独立转体,更应以脚跟或脚掌为轴。无论左旋还是左转,实脚之大趾如同钻头尖下旋,领腿内侧之阴经气螺旋下行。任脉为一身阴经之首,所以,表现在躯干部就是任脉气下行。与此同时,小趾领腿外侧之阳经气螺旋上行。督脉统领一身之阳经,所以在躯干部就是督脉气上行。虚领顶劲即是领起督脉气。如此由脚而腿而腰的螺旋运转,从形上看,总是一侧下旋,一侧上转,一侧实,一侧虚。从气上体会,总是阴气下降,阳气上升。对此,太极大师杨禹廷说过:“用脚呼吸”,精辟阐明了脚下虚实变对内气阳升阴降的根基作用。他还指教:“上下一条线,脚下阴阳变,头上虚灵顶,两手空虚转”。总之,进退转换根于足。实非全然战煞,不是固定在那,而应有上提之意,要有灵活性,如此方能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是在不断劲的情况下之虚,而非漂浮在那,着地实点应有腾挪之势,如此方能虚中有实。脚踩阴阳鱼,不能理解为一脚踩黑,一脚踩白,而是两只脚下皆有阴阳及其互根互变。显然,把两脚平行站立(如马步)视为双重,是只见其表,不知其里的形而上学之见。 脚下阴阳变的根基作用与腰胯的枢纽作用关联非常紧密。拳歌云:“变转虚实须留意”、“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等突出说明“宰于腰”的重要性。对此,一些拳书曾作过解释:左转时,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而左胸须虚空;右转时,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而右胸须虚实。迈左步时,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精神贯注于右腿实股,左腿则气势腾挪。迈右步时亦然,只是变为左实右虚。两个腰眼(腰隙)总是一实一虚,以实托虚。这是身法变换虚实的关键。要想正确把握这个关键,首先应准确领会“托”字之意。此“托”字,应以螺旋动态上去理解,而勿以为象举重那样直上托举。其状象托,但它是螺旋运转中的状态——右腰眼下旋的同时,左腰眼向上升转;左腰眼下旋的同时,右腰眼向上升转。下旋上转是同一动作的两个侧面。这才是以实托虚之意。其次须知腰胯相连,密不可分。转腰实则转腰胯。因此,转腰的关键是掌握好松胯法——两个胯窝总须保持松沉状态,沉到脚下地底。身右转时,进一步松右胯,其内侧为上旋之势,胯外侧即右臀部为下转前包(或谓前托)之势。同时,右膝万勿内收。左胯随之右转,是松右胯带动而转的,不要用左胯催动右胯转。身左转时,进一步松左胯,其内侧上旋,外侧下旋前裹,左膝万勿内收。无论右转左转,两膝都应里合外撑(用意非用力)。这是保持圆裆,不丢棚劲,以及身体垂直线不偏位的关键一环,反之就会形成虚实不分的尖裆。转身时,两胯有虚有实,即便用一个胯,也应分出虚实。此松胯法是身法之关键。不唯进退转换,而且发力也须靠此松胯法。如掩手肱捶,是靠松左胯带动右腰、胯、肩左转,由脚、而腿、而腰力达右拳的。此过程如分先后,即松左胯,左脚跟在先,蹬右脚跟在后,实则同时。如以减加法喻之,即左胯松一分,右胯加一分……再从生理结构上看松胯之重要性。胯下连股骨头,上连脊柱之尾椎,恰似身柱之托盘,腰如轴。盘转轴才转,盘不动,轴不会自转。所以,腰部的左右旋转及腿部的虚实转换,是靠胯关节的松活来完成的。由此来看,如果说腰为一身之枢纽,虚实转换之关键,那么,胯应是关键中之关键。好多人只知转腰,却不得法,往往形成扭腰、晃腰。其因在于不知松胯之法。如不松胯,单纯抖腰,发力就缺乏底劲,没威力。只有正确掌握此法,其根在足,发于腿,主宰于腿,形于手指,才能发出有威力的整劲。 分而言之,根于脚,宰于腰在进退转换时首当留意,已如上述。合而言之,还应注意三点: (一)整体螺旋运动原则:脚、腿、腰、胯的虚实转换不是孤立的,而是一致的、协调的。两个腰眼的提抽,下根于脚腿,上行于手臂。右腰眼微向上抽,正是左脚大趾领劲下钻,左膝左胯根里旋之时,如果单纯地提抽腰眼,不仅散乱,而且会失根、上浮,进退失之沉稳。反之,脚腿如不与腰胯配合一致,就失之轻灵,达不到“步随身换”的要求。“身随脚动”、“步随身换”恰好说明了二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二)同步运转原则:其要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并非单纯的四个步骤,而是同一步骤。不仅要起、止点同步,而且每个动点都须同步。虽然运转幅度有大小之别,但位移之角度、速度必须完全一致。做到同步的要点在于运转时两个胯窝应有长在脚上之意。 (三)“劲由内换”原则:虚实之分之变主要在内而非外。不仅手足要分虚实,体内胸、腹、内脏、背部的肌肉、骨节更要分清虚实,而且这是动作的主要部分。如果只有外形的虚实,没有内动的虚实,那就违背了“劲由内换”的法则。而内外动皆靠心意支配。所以虚实之分之变在于心。意识守中,无论是重心的虚实转换,还是劲的刚柔相济,都极其快捷灵活。当代太极拳理论象罗宏基将这种意识守中状态,喻为“处于数轴的零点,要正要负均能随意而达。”可谓虚实,应郑重理解它的道理和作用。其理——虚不离实,实不离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二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其用——“因敌变化示神奇”。正如杨氏秘传太极拳九诀中《虚实诀》所云:“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虚实自有虚实在,实实虚虚攻不空。” 总之,“有不得机得势处,必于腰腿求之”,把握好这两个要点,就抓住了转换之法的关键,也就能做到“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2007年4月17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20 9:11:5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