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小龙留下了什么? | 罗振光 | 编者:罗振光是香港著名的李小龙研究专家。写有关于李小龙的专著《以无为有》、《李小龙思想解码》,颇受读者赞赏。 转眼间,一代武学奇葩李小龙已经逝世30年,或许大家在缅怀猛龙生前传奇事迹的同时,不妨想想李小龙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无可否认,李小龙如果不是从事电影行业,尤其是幕前演出的武术家,广大武迷未必对他怀念得如斯狂热、如斯着迷。这也不得不佩服李小龙的慧见,知道电影这传播媒介对宣扬及阐释武学奥义有一定的帮助。大抵他始料不及的是,在电影演出的成功,影响日后无数习武者的求真路向——只重模仿,不重思索;甚至他在电影里的鲜明形象,盖过真实世界的自己。所以在普罗大众心中的李小龙,主要都是电影里的角色。 电影这门第八艺术始自1895年,由法国劳米埃兄弟发表第一套“习作”以来,至今只有108年历史,在艺术范畴算是年轻的种类,但在电影史里成功为自己缔造深入民心经典角色的,计有卓别林流浪汉、玛丽莲·梦露的性感女郎、猫王皮礼士利的摇滚音乐,当然少不了李小龙的独有武打风格。正因为他们的经典造型独特和有代表性,所以日后的模仿者多不胜数;在迪士尼公园与游客合照有之、登台表演有之、电影戏谑一番有之,总之各适其式。李小龙这形象更不在话下,在电影里出现的次数更是不计其数,问题是,有谁还记得这些模仿者的名字? 世界各地都有无数的龙迷、武痴,有意无意之间模仿李小龙的一言一行、衣着、武打身手、发型、小动作,甚至自行创立新武术门派等,对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来说,不无感到骄傲和荣幸。但这是否李小龙希望见到的情景呢?在模仿别人的时候,会否就此失去自己呢? 我们做一个假设,某甲心仪胡适之先生,视其为偶像,模仿他的衣着、装扮和眼镜款式,将胡适之先生读过的书悉数阅一遍,再将其所作文章亦全部手抄一趟,这还不够,更将胡先生的演讲稿大声全部朗诵,到这时,我们能说某甲就是胡适之吗?又或者甲比胡适之更伟大、更博学?某乙视画家毕加索为偶像,将其毕生作品全部临摹一次,幅幅逼真,大家会认为乙可以与毕加索相提并论吗?相信只有呆子才会答可以。 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们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找出其他行家感到陌生的发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达尔文的“进化论”等,无不如此,这些人最初发表自己研究经年的心得,都不约而同受“平庸”的大多数针砭、讽刺;上世纪60年代末期,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及沟口健二相继逝世后,大师黑泽明向来以不惜工本,把拍摄电影作为表达艺术及个人风格的手段,同样遭受当时“主流”及“商业”导演的痛诋。李小龙的截拳道也毫不例外,当年在美国受到空手道界的怀疑、挑战是意料中事,就算他回到香港发展,也受到中国国术界的衅,只因为他的武术理念先进,非一般人能理解,尤其是在儒家思想薰陶下长大、尊师重道的国术界而言,李小龙简直大逆不道,一派胡言,就算在他去世后到今三十载,仍然有众多别有用心者向他批评一番,误导他人觉得自己比李小龙更棒。不过,时间可以证明一切,今天大家已经知道,在不同的领域,谁伟大? 另一极端是盲目崇拜和模仿,世界各地都有挂着传授“截拳道”招牌的武馆,声言教授李小龙的武术,但只要知道他曾说:“采纳有用的,摒弃无用的”和“武术是个人的知识”,大家就可对截拳道有个概念——任何招式都可以成为阁下的杀青、绝招。李小龙曾向《黑带》杂志前编辑水户上原表示:“我不希望有一些自己的和门徒在外向公众传授和利用‘截拳道’赚钱——特别是利用我的名字来吸纳和招收学员。”“我讨厌标签任何打斗变成派别,打斗不能被形式化。你要妥善准备自己去应付任何类型的对手,无论他是拳师、柔道家或摔角家。”他对莲达说过:“那些二手艺术家——只盲从他们的‘先生’或‘师傅’,接受固定的形式,其结果是他的行动,乃至他的思想都变得机械化了,他的反应也都根据既定的形式而产生——因此就不会再延伸或生长。他成为一部机器,一个数千年的教条和限制下的产物。一个人必须不受影响、限制,才能看清楚全新的一切。” 美国哈佛教育学院教育学教授、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神经学助教侯活·加纳认为:“叱吒风云的大人物,其继任者通常都是平庸的角色,他们不是安于停留在前辈的荣耀,就是慢终结影响者令人敬畏的创造。”如果将一满杯清水,倾注另一空杯里,然后再次倾注入喂空杯,重复多次后,大家会发觉杯中的水越来越少;将原装正版录像带翻录至第二盒,再由第二盒翻录至第三盒,第三盒至第四盒……大家将会发现最后一盒的录像带输出的影像模糊不清,失真颇多。传统武术门派亦然,一代传一代后,今时今日的习武者所学,究竟还有多少是创派人本来的意思?所以大家不难发觉,许多习武者对本门套路中某些招式的用法不甚了了,甚至曲解。截拳道创“派”至今,只30多年时间,而始创李小龙又是摩登的现代人,为我们留下不少影像记录、声音和笔记,却也有不少人对李小龙的武学理念搞不清,盲目跟随自言“抓住”真理的人学截拳道,实属可悲。 侯活·加纳表示:“巨匠接受自己的领域,相反地,开创者通常不愿意在权威人物的阴影下工作,虽然各人动机不同,但开创者会规律地,反复地移向新的方向,去追求别人看不到的议题、挑战,或甚至是他人极度抗拒的议题。”伟大的人物几乎同时亦是开创者,他们的共通点是不会凡事都照单全收,喜欢反复思量,选择性采纳,有时甚至叛逆,全盘推翻旧观念,颠覆权威,中世纪罗马教士马丁路德就是其中佼佼者。 李小龙聪明的地方,是不囿于自己的识见,展现旺盛的好奇心,致力于不同武术领域的探索,狂热地学习、吸收、实践、去芜存菁,要强调这个“菁”只适合于他,对你我来说可能只是糟粕;他早在60年代已利用当时价格昂贵的超8厘米放映机,研究不同类型的武术比赛;他是个名实相符的超级书虫,总之能买到手的武术书籍,他都购存作参考研究,而且据说爱书如命,“珍藏”绝不外借;这种求学和自我精进的态度,在学术界并不鲜见,但以武术界而言,可能是世界上的第一人。 我们好多时被他的俊朗脸孔、结实匀称的肌肉、矫捷的身手所吸引,而忽略他修读哲学的动机,和天生寻根问底的个性。在一切以经济效益作依归的功利社会里,大学生选修哲学被嘲笑他日难以求职糊口,又或被取笑为进大学门槛而抄捷径的个案不在少数。对于凡事也以为有标准答案的人来说,甚至将哲学贬为骗人的伎俩。哲学的精髓在于对智慧的爱慕,对真理的追求,相信真理越辩赵明,知道非黑即白的二元世界以外,还有许多深浅不一的灰色地带,他们强于提出问题,对“想当然”的事情再作深入探讨,追求和接近终究实相。虽然哲学思考未必能为人们提供答案,却对思考者而言,在反复批判和思辨的过程中,可令脑袋思想清晰,对事情想法更透彻。 李小龙以其独立而清晰的哲学思维,明白自身的境况和需要,了解日后应走的是武术家路线,毅然放弃继续在华盛顿大学的学生生涯,事实证明其抉择绝对正确。相传李小龙的说话禅味和哲学味甚浓,许多门徒甚至其妻莲达,也颇难全然理解,往往有如身陷五里雾,不明所以;情况就似普通人听哲学家演说一样;如果大家曾看过他接受加拿大广播企业皮亚·布顿(Pierre Berton)的电视访问纪录片,也许会赞同这些传言,尤其当作用哲学辞汇或佛偈比喻来理解武术时,如“阴阳哲学”、“忠诚地表达自己”、“茶杯的作用”、“流水不腐”、“幻象”等,相信许多观众都难以掌握其准确意涵。 其实这些都不是最重要。重要在于他已经为我们留下了典范,化不可能为可能,一吐中国人由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乌气,为中国人争光,向欧美宣场中华文化(不只武术),他向我们树立勤奋、自学、勇敢、创新、自励、屡败屡战(当美国电视剧集《功夫》主角愿望落空)等的美好品质,成功不是由他赋予,而是由自我改造开始,努力争取机会。今天中国篮球界的姚明、足球界的孙继海已经成功冲出中国,迈向世界球坛大舞台,天晓得他日会不会有中华英雄称霸国际拳击坛、泰拳坛、综合格斗擂台(如美国UFC、日本PRIDE和住修斗、巴西Vale Tudo、苏俄AFC等)。 尊崇和景仰李小龙的最高境界,恰似武学最高境界——内敛而非外露;外表似足瑞士名牌柏德菲腊(Patek Phi Lippe)的腕表,内里只是劣质的电子表肉,又如何能称得上价值连城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