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寸劲 绵掌 螳螂拳
师父传徒弟功夫总会留一手,这是深植许多人心中一种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很多人也都认为,这也正是武术传承上的最大障碍。
其实并不尽然如此,长久以来各门派向来把各派拳法分成内门与外门两种打法,借着外门拳法的训练过程之中,再挑选出内门弟子,重新练习内门拳法;虽然在理论上这套制度有它一定程度的正面效果;然而,长久以来却也因为这套制度,而使得中国武术的传承,招受到无法弥补的伤害。
在以往的社会里,这套制度也许是正确的;然而,时至今日,科学昌明,一切讲求时效的时代,这种两阶段的训练法,是否也到了应该更改的时候了。
毕竟,中国武术不仅仅只是武术而已,它有太多的内涵值得我们去研究,医学、力学、哲学;目前西方各国掀起的一股功夫热潮,并不只是因为李小龙超乎人力的武术震撼而已,当医学界全力研究免疫系统病变时,赫然发现在中国的医学与武学上,竟然早就有了答案,这也正是近年来气功大为流行的主因;亦因如此,国内也掀起一股气功热潮,只可惜却沦为说神道鬼,漫天神话的死胡同。每每看到所谓的气功大师,只要说神道鬼一番,就能吸引到一大群的追随者,难怪国内的气功大师犹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生长,是喜?是忧?
要知道中国武术是具有高深的学理基础,气功为武术中的一门,没有武术的基础,又何能谈气功;究其因探其果,唯有确实了解武术,真正认识中国功夫开始,现在就让我们就力学的角度,一起来探寻你所不知道的螳螂拳。
不发寸劲,不用绵掌,就不成螳螂拳;什么是寸劲?什么又是绵掌?许多人只要一接触到这类问题,往往又要夸大一番,加强其神秘性;其实,就现代语意来解释,寸劲与绵掌只是螳螂拳运用的一种特殊力学而已,当然这是必须要经过特殊训练的;接触过螳螂拳的人都知道虚实论:人实我虚乘虚即实,人刚我柔乘柔即刚。以及刚柔论:柔中之刚为之真刚,刚中之柔为之真柔。虚与实,柔与刚,统筹着螳螂拳一切的用法以及战术,没有了寸劲的发劲方法,删除了绵掌的功法,螳螂拳的功效因此就丧失了一大半。
中国武术的瓶颈也正在于此,螳螂拳如此,少林拳如此,各门各派亦困陷于此,正因如此,中国武术长久以来一直被讥为花拳绣腿,却不知所见者仅为外门武术;自设的限制,反而阻碍了自己的发展;近年观看了数场大专院校的比赛与观摩表演,其中不乏资质极佳的练武人才,只可惜空有外门拳架,却缺少了功法,以致在演练拳法时无法尽情的发挥,整套拳路上又因为丧失了功法,而删减了不少的动作,实在可惜。
就拿螳螂拳中著名的摘盔与七手来说,在大专院校能够流行这两套拳是一件极为难得的事,然而观赏之余却是感触良多;摘盔与七手在螳螂门中属于较高级的拳法,其难度高过崩步,躲刚与摘要很多,然而观大专院校之摘盔,特有的摘盔手完全被剔除,劲道的发放过于刚猛且长,整套拳路失去了原有的风格,招式减少许多;而七手亦是如此,刁顶不捻花,翻手自然发不出绵掌;两套名拳无法原貌尽传,虽有其形却无其实;然观演武者,要练出原始的摘盔与七手是绝非难事的,朔本追源仅在内外门之分,此旧例今日再不更正,中国武术之发扬必定阻碍重重。
许多人在练武之初,往往在现有的知识领域中直接找寻答案,而存在于眼前的现有理论是否是正确的,又有多少人参详过;就如四两拨千斤之说,许多人都将之神话,以气功论之,似乎拥有了气功就无所不能,气功事实是存在的,但也无须神话到如此的地步。现在我们仅就四两拨千斤进行了解;四两拨千斤,并非某一派武术的专属,而是中国武术特有的精华,是一种力学运用的极限,力学的运用在中国武术上是随时可见的,无法灵活的运用力学,中国武术也就失去了价值。
四两拨千斤是力学研究透彻后的极尽展现,人的身体是由一块块骨骼架构而成,再由肌键连结使之固定,使之运动;无论骨骼的长短,都有其一定的运动死角,中国武术寻找的正是这个人体无法改变的死角,只要运用技巧使死角产生,人体本身自然就会产生一种抗力,这个由对方产生出来的抗力,正是四两拨千斤所要运用的力;力来自于对方而非自己,对方纵有千斤之力,只需顺势而发,则千斤之力即为我所用;这其中包含了太多的理论:骨骼,筋络,力点,支点,心理学,惯性定律等等;正如名厨之佳肴,上桌色香味俱全,其中的功,选材,火侯,配料等等都是学问,而最终的理论是什么?斤两为多少?均化为一种感觉,如影随行合为一体。
劲是什么?力又是什么?在初练武术之时似乎极难分辨,其实初练时的关键只需放于肩膀,很快就能分辨清楚;肩紧则力达,肩松则劲出,这是比较简单的练习法;在练劲时,必须由长入短,按部就班,一丝取巧不得,由长劲开始着手慢慢愈练愈短,最后达到发寸劲的目的。螳螂拳是以寸劲为主,有寸劲螳螂拳才得发挥。
寸劲:劲长,一人寸,势尖而锐,能透; 劲之源,源于萃,起于无极; 劲之本,源于气,发于周身; 劲之用,隐于形,着重于巧;
分:钻,穿,蹦,弹,甩,兜六个法门,发之于无形,似无影却能感觉杀气腾腾,一发尽出毫不保留。
了解寸劲,就能练习绵掌。
绵掌之劲,分三段连发。三劲者:进,散,返。
练初功时,劲长一寸六分,势圆,不能透。
进入中层功时,劲长八分,势亦圆,然小而能透。
达到末功时,劲长三分,势若波涛翻滚,能摧进。
寸劲,生于柔之末,属刚手、绵掌、发于、刚之尾,属柔手。然劲之源,掌之始,均由长入短,由刚转柔,螳螂之用即在于此。人无六欲不生,拳无六欲不活,随寸劲而发,顺绵掌而动,则面容表情顺势而化,拳之精神浮现;这才是螳螂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