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616|回复: 0

东瓯图腾考(再续)

[复制链接]

452

主题

867

帖子

440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08
发表于 2008-5-26 12: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瓯图腾考(再续)


东瓯图腾考(再续)
周 琦


四、瓯越鸟图腾流变考
鸟被奉为“谷神”,与“鸟田”传说有关。《越绝卷第八·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大越海滨之民,独以鸟田,小大有差,进退有行。”《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说:“禹崩之后,众瑞并去。天美禹德,而劳其功,使百鸟还为民田,大小有差,进退有行,一盛一衰,往来有常。”大越是指以今浙江绍兴为中心的吴越,外越即越国以外的东南越。“鸟田” 传说不仅分布于吴越一带,且遍及中国南方而涉及东南亚。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叶榆水》(卷37)注引《交州外域记》称:“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雒将,雒将铜印、青绶。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雒王、雒侯,服诸雒将。蜀王子因称为安阳王(《史记索隐》所引《广州记》同此)。”交州在越南河内地区,即红河流人南海北部湾的三角洲冲积扇平原,土地肥沃,盛产水稻;附近至今仍有许多湖泊和水洼地,越南文新等学者认为这些水洼地就是古代“雒田”的遗迹(《雄王时代》,越·文新等着,梁红奋译,梁志明校 ,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何谓“鸟田”,“雒(雒即为“鸟”义)田”?历来学界见解不一。东汉王充《论衡·书虚》认为“鸟田象耕”系历史传说,“象自蹈土,鸟自食苹。土蹶草尽,若耕田状”,是自然行为;是人发现“鸟耘象耕”后“鸟田”,“壤靡泥易”,宜于播种,“人随种之,世俗则谓为‘舜(田)、禹田’。”
陈桥驿先生在《<论衡>与吴越史地》中认为:“所谓会稽鸟田,实际上是一种被王充称为‘雁鸿’的候鸟的越冬过程。(《浙江学刊》1986年第一期)。”
徐南洲先生在《井田制起源于“鸟田”说》中,解释“鸟田”与“象田、麋田、雒田”一样,是历史事实,而非神话。田首以动物冠名,系部族的图腾(《上海学术月刊》,1987年第4期)。
虞文明先生在《大禹“教民鸟田”的历史功绩》中提出“鸟田”即“岛田”,因为古代“岛”写成“鸟”。所谓“鸟夷”即“岛夷”(《大禹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从稻作文明史看,人类种植的“栽培稻”是由“野生稻”演变而来。水稻栽培的历史可远溯至万年前。近年的文物考古实证了这一点。据《绍兴晚报·小黄山遗址有望跻身今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列》(2005年8月9日)和《金华新闻网·浦江上山遗址第三期发掘又有重大发现》(2005年12月27日)报道,浙江浦江上山文化遗址与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的小黄山文化遗址,分别发现了万年左右的稻谷。此外,在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也发现万年前的的稻米遗迹。这实证至少在万年前,百越先民已开始水稻栽培。

张文绪先生在《中国古栽培稻的研究》(《农业考古》,1998年第1期)中指出:约在公元前一万年前,“普通野生稻广泛生长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成为古越先民主食之一。“到新石器时代早期……驯化成功,基本形成稻属栽培种,即原始栽培稻。原始栽培稻兼备籼稻、粳稻和野生稻的特征,是一种由野生稻向现代栽培稻演化中的古栽培稻类型。”
野生稻亦史不乏书。《三国志.孙权传》记“黄龙三年(231),由拳(今嘉兴南)野稻自生,改为禾兴县”。其年会稽南始平(今天台县)“嘉禾生”,孙权视为祥瑞之兆,遂改元嘉禾(232--238)。《宋书,符瑞志》记“元嘉三年(426),吴郡嘉兴盐官县野稻自生三十许种”。野生稻还能济荒,《南史.梁本纪》载“中大通三年(531),吴兴生野稻,饥者赖焉。”今“杂交稻之父”袁隆平,就是通过栽培稻与野生稻的杂交,培育成新一代杂交稻而举世闻名。百越民族是如何发现“野生稻”的?那应归功于鸟类。人类通过鸟类的媒介作用,才发现“野生稻”的习性,进而发展为水稻栽培。因而“鸟图腾”作为百越民族的主图腾之一,并非偶然。今东南沿海多崇鸟习俗,即为实证。这既是鸟类神化为图腾的主要因素,又是百越民族“饮水思源” 的观念体现。据此,笔者认为“鸟田”大致有两种阐释:
一是从稻作文明看,“鸟田”应是稻作文明原始耕作方式的孑遗。
关于“鸟田”,《越绝书》与《吴越春秋》即“舜(田)、禹田”的诠释颇为神秘。《水经注》所引注雒田(即鸟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的特征来看,应是地近东南沿海的江河海湾三角洲冲积平原的“涂田”。“随潮上下”的“涂田”有两种:即淡水涂田与咸水涂田。
ddao.net
淡水涂田(即水田,也即沤田)分布近海湾的江河地带(尤其是长江中下游),这是野生稻多生带。东南沿海古越先民利用 “随潮上下” 而灌溉的自然水利条件,率先 “垦食其田”,进行水稻栽培。
咸水涂田即“沧海变桑田”的沿海滩涂。沿海滩涂也应是东南沿海古越先民的食物来源之一。地处浙江三门湾畔的三门县小雄镇高湖村的160多户村民,靠“讨小海(海潮退后,有不少小鱼与贝类搁浅滩涂,人们去滩涂捕拾,故称之)”度日者,并非少数。随着滩涂的淤扩,人们围筑海塘堤闸,去卤蓄淡,待盐碱地卤性淡化后,种植柑橘、棉花之类的农作物。再造田种植水稻。东南沿海的冲积平原粮田,大多由此而来。《大清一统志·温州府》载:温州城内仁济庙奉神周凯,系吴晋间人,“时横阳、永宁、安固三邑,地皆斥卤”,周凯“开导三江,悉注于海……民为立庙”以祭祀。故大禹教民为鸟田,实为教民改造“沤田”,兴修水利,扩大水稻种植。因而“鸟田”、“雒田”应是稻作文明原始耕作方式的孑遗。鸟田传说、野稻记载、万年稻米,足以实证江南是中国稻作文明之主源。
二是是从宗教学看,“鸟田”应是缅怀大禹治水功绩的神话故事。
在嵊州小黄山遗址发现万年稻谷的同时,还出土了距今九千年的镂顶石首。河姆渡也发现了多件陶塑镂顶石首。这些镂顶石首的发现,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

据毛昭晰先生考证,认为河姆渡陶塑镂顶石首上的横向排列的小孔,是用来插羽毛的(《从羽人纹饰看羽人源流》,载《河姆渡文化研究》,杭大出版社)。即“羽人”的习俗。《淮南子·原道训》说舜“能理三苗,朝羽民”;高诱注“羽民,南方羽国之民”。《山海经·大荒南经》亦说“羽民”在东南方,称为“南海羽民”。王文清先生认为羽民或羽国,即良渚文化先民(《“羽民”与良渚文化》,载《江苏史学》1989年第一期)。林华东先生亦撰文《良渚方国与古史传说》(《浙江学刊》,1996年第五期),赞同此说。
古代鸟类统称“羽虫”,《山海经·大荒南经》又称“羽人国”在东南沿海,顾颉刚、闻一多等考证大禹是虫的图腾。大禹父亲鲧又死在羽山。大禹教民为鸟田,王充称“世俗则谓为禹田”。说明东汉时浙东民间“鸟田”又称为“禹田”。那“禹田”是否即“羽田”呢?
禹与羽音虽相同,但不敢臆断。“羽”的词组高频出现,是三国两晋中国道教兴起以后,而
逐步增多的。如道士称羽人、羽士、羽流,道士服为羽服,飞升成仙为羽化等。可见,道教的神仙信仰是融合了越地“羽人国”的鸟图腾崇拜发展而成。因而鸟田、禹田之俗称,实质是百越民族缅怀大禹治水功绩的神话故事。
随着中国道教在三国两晋南朝崛起后,瓯越鸟神信仰有了新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对鸟神信仰的细化。最早记载古东瓯风物的专着,为三国吴丹阳太守沈莹的《临海水土志》(一作《临海水土异物志》,张崇根辑注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此书所辑20种鸟类,有四种为“神鸟”:一为世乐鸟,“五色成纹,丹喙赤头,头上有冠,鸣曰:‘天下太平。’王者有道则现”;二为游鸟,“如鹅大,其色黑……俗言是东海神所养,不可食也”;三为独足乌,“东垂有一足乌,俗名曰‘独足’。疑为商羊。文身赤口,唯食虫豸,不害稻粱”;四为独舂鸟,“鸣声似舂声,鸣声多者五谷薄,鸣声少者五谷熟”。《临海水土志》成书于三国末,因首次记载台湾民俗而名著于世。此书距东瓯除国不远,因原书已佚,所辑四种“神鸟”资料,反映了东瓯越地的鸟神信仰,弥足珍贵。

二是与道教神仙信仰相融。古越的民间鸟神信仰,实质上具有自然崇拜的原始图腾性质,属于自发阶段。随着中国佛教的传入,中国道教亦深受影响而进行“神道设教”。因而民间的鸟神信仰,也随之进入自觉阶段。在后东瓯时代众多的鸟神信仰中,其主流除“凤”外,即是“鹤神”信仰。今台州、温州、丽水等尚有不少“鹤神” 信仰孓遗,以台州居多。“鹤神” 信仰源于周灵王太子晋(又作王子晋,王子乔)“吹箫控鹤”的道教仙话,事载汉·刘向《列仙传·王子乔》(《道藏》本)。
从浙江道教发展史看:赤乌二年(239),孙权就为葛玄建崇道观(即今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宫)于天台山。而温州、丽水的道教传入要晚于天台山。后道书记载王子晋为天台山山神,掌吴越水旱(《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道藏》本)。南朝陈太建七年(575),中国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入天台山,收王子晋为天台宗的护法伽蓝神。今天台山国清寺伽蓝殿之神像,即王子晋。唐贞元二十年(804)日本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最澄入天台山求法,回国后在日本京都比睿山所创的“天台神道”, 王子晋即为奉神之一。随着王子晋“吹箫控鹤”的仙话传播,鹤神信仰亦广为流传。东晋孙绰《天台山赋》中“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即为此意。

鹤神信仰的另一源头,即“白鹤大帝”东汉方士赵炳。据《后汉书·方术列传·徐登传(附赵炳传)》载:赵炳,字公阿,东阳(今金华)人,善越方(禁咒)。曾入会稽章安(今台州市椒江区章安街道)传道,章安令华表“恶其惑众而杀之”。其遗体自章安溯流至临海桃渚白鹤山,临海民众于白鹤山为建“灵康庙”祭祀之,因颇有“灵验”,故俗称“白鹤大帝”。隋唐以降,叠封侯王。北宋崇宁三年(1104)封“仁济侯”;大观二年(1108)进“显仁公”;政和三年(1113)进“灵顺王”;宣和四年(1122)加“显佐”;南宋建炎四年(1130)加“广惠”;庆元二年(1196)加“善应”;开禧三年(1207)改“善应”为“威烈”。 代诗人杨万里《寄题天台(按:指台州)临海县白鹤庙西泉和韩子云惠诗》云:
“东泉千年流不休,西泉千年秘不流。临海令君一念作,猿鸟未知泉已觉。殿脚西头苍石根,向来元无泉眼痕。一朝擘崖迸膏乳,却与东泉作宾主。令君已升金掌中,白鹤古祠烟雨蒙。父老思君难弃得,登亭饮泉三叹息,祝君公台寿千百!”
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闻鹤赋》“霜翎雪羽胭脂顶,玄裳翠距白玉颈。何年乘风下太清,芝田烟暝瑶池冷”;以鹤隐喻君子。王子晋的“吹箫控鹤”道教仙话与“白鹤大帝”东汉方士赵炳神话两者合一,汇成经久不衰“鹤神信仰”。今临海、天台、椒江、黄岩、路桥等地的白鹤庙会,仍是台州影响最大的庙会之一。天台白鹤镇、鸣鹤观,临海巾子山、白鹤山、鸣鹤山,黄岩委羽山、子晋岩;温州乐清县的吹箫台、永康乡白沙的“白鹤灵康庙”;泰顺白鹤渡;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的鹤溪镇、东坑白鹤桥;宁波宁海汶溪东吕白鹤庙,岔路宁康庙等;或山名、或庙名、或镇名、或村名、或渡名、或桥名,这既有东瓯古越鸟图腾崇拜的印痕,又有古越鸟图腾崇拜与道教神仙信仰相融的轨迹。
我要转帖十万张,金之本色在于光明之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