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公李氏家族天台山佛缘考
济公李氏家族天台山佛缘考
周 琦
【提 要】:济公李氏家族与天台山佛缘源远流长,从五世祖李遵勖,到新近发现的济公族姐《李氏墓志》,均体现了这种源流关系。
【关键词】:天台山佛教 济公李氏家族 东掖山白莲寺 济公族姐李氏墓志
【作 者】:周 琦,副研究员,浙江台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正 文】:济公作为海内外广为传闻的天台山传奇人物,笔者(与丁式贤先生合作)曾在2004年《东南文化》(增刊)发表的《走近历史的济公》一文中,对其家族身世,作了较为详细的考证,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兴趣。经三年史料钩沉,又发现了济公五世祖李遵勖,四世祖李端懿、李端悫,“族姐”李氏的新史料,谨奉学者共析。
济公(1148--1209)李氏家族历代崇佛。据《古今图书集成·神異典·釋教部·紀事卷下》载:自七世祖李崇矩(924-988)起,就“信奉釋氏,飯僧至七十萬,造像建寺尤多”。除六世祖李继昌(948-1019)缺少记载外,尤以五世祖李遵勖(988-1038)、五世祖母万寿长公主(988-1051)、四世祖李端懿(1023-1060)、李端愿(?-1091)、李端悫(?-1092),表叔雪巢法一禅师(1084—1158)族姐李氏(1104--1177)等为著。李氏家族广结佛缘,自然也离不开佛教名山天台山。
一、李遵勖与天台山佛教
天台山作为中日韩三国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声被海外。因而天台山自古至今,就是台州的“州望”与“代称”。故本文所说的“天台山佛教”,实际上即指“台州佛教”。济公五世祖李遵勖是著名的佛教居士,曾主编禅宗史籍《天圣广灯录》30卷,宋仁宗御制《天圣广灯录序》,诏入藏经。并常与名臣杨亿、名僧楚圆等“说佛谈禅”。据宋代王君玉所撰《国老谈苑》(卷一)载:“李遵勖、楊亿、刘筠常聚高僧论宗性,遵勖命画工各绘其像成图﹐目曰‘禅会’。”李遵勗还曾参名僧蕴聪,蕴聪也是高僧省念的法嗣。一日问蕴聪出家之事,蕴聪引径山道钦答崔群故事,仍谓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打消了李遵勗出家的念头。李遵勗临终之际,邀名僧楚圆前来,作一偈献楚圆曰:“世界无依,山河匪碍。大海微尘,须弥纳芥。拈起幞头,解下腰带。若觅死生,问取衣袋。”这首偈语说明法无自性,一切皆空,故山河大地,无依无主,无障无碍,大海藏于微尘,须弥纳于芥子。真大丈夫,视死如归,洁来洁去,一任东西。若要觅得生死,不如问取布袋。从这一临终偈语可以看出李遵勗对禅学的理解(见徐文明《王安石与佛禅》第五章,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版)。李遵勗身为驸马,备极尊荣,却不尚富贵,留意禅宗,可见士风所向。这当然与北宋王朝尊崇佛教之风气息息相关。李遵勗五世孙女婿之从侄孙、南宋著名诗人韩元吉曾在《跋李和文帖》中评价颇高:“国朝文雅,至章圣时乃盛。杨、刘二公制作彬彬,为天下表仪。而和文公以勋阀尚帝女,笔力颉颉,号相师友,此帖盖与中山论禅可概见也。晚尝援韦嗣之故事,祈纳禄以老山林,其胸次所蕴,视富贵真何物也,乾道八年(1172)十二月五日,颖川韩某盥手以观(《南涧甲乙稿》卷十六)。”
李遵勗诗词传世不多,在《全宋词》中辑有李遵勖词两首,一为《望汉月/忆汉月》:“黄菊一丛临砌,颗颗露珠装缀。独教冷落向秋天,恨东君不曾留意。雕阑新雨霁。绿藓上,乱铺金蕊。此花开後更无花,愿爱惜、莫同桃李。”另一为《滴滴金》:“帝城五夜宴游歇。残灯外、看残月。都人犹在醉乡中,听更漏初彻。行乐已成闲话说。如春梦、觉时节。大家同约探春行,问甚花先发。”这两首充满禅趣机锋的词,体现了李遵勖“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尽是法身”的禅学思想境界。
在宋代台州学者林表民等编纂的《天台集·续集》(卷上)中,辑有李遵勖《送梵才上人归天台》诗一首:“雷声谭音出世雄,台岩香社冠禅丛;红炉点雪灵机密,翠径斑苔道步通;珠水滤罗晨漱静,豉蓴萦筋午斋丰;归帆已应王臣供,金地天龙绕旧宫。”
据宋《「嘉定」赤城志·寺观门》和《「民国」临海县志·古迹》载:长吉,号梵才,台州临海人,住持临海北固山净名庵(后改嘉佑院)。天圣(1023--1032)中,游京师,被诏入译经馆,预编《释教总录》30卷,七年书成,赐紫方袍,号梵才大师。得参知政事宋庠等145人所书《般若经》,归建般若台以藏,并自刺血书《维摩经》以附。长吉与范仲淹、李遵勖、叶清臣、宋庠、宋祁、蒋堂、胡宿、等名公显宦交游,其归天台时,范、李等人相行诗达数十首之多,李遵勖《送梵才上人归天台》诗即是其中一首。北宋著名诗人宋祁曾作《答天台梵才吉公寄茶并长句》诗:“山中啼鸟报春归,阴阆阳墟翠已滋。 初笋一枪知探候,乱花三沸记烹时。佛天雨露流珍远,帝苑仙浆待汲迟。 饫罢翛然诵清句,赤城霞外想幽期(俱见《天台集》)。”今天台山云雾茶有“佛天雨露”“ 帝苑仙浆”之美誉,即源于此。另据报道:2004年9月在日本东京和大阪的“中国国宝展Ⅱ”展出的中国一级佛教艺术精品中,就有温州仙岩寺慧光塔出土的北宋金书、银书、墨书写经35卷。其中《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一卷,系长吉所书(见2004年11月16日《温州日报》)。
温州仙岩寺慧光塔出土的北宋金字宝匣印陀罗尼经
李遵勖与天台宗十七祖知礼关系十分相契。曾致书知礼“迹要官次,耳熟道风;逖怀鄞水之名城,夙阐(天)台峰之密教(《四明教行录》卷五)”;以示欣慕之情。知礼曾与十僧共修“法华忏”,许以期满自焚礼佛,李遵勖劝请知礼住世弘法。还向宋真宗力荐知礼,授以“法智大师”号。知礼作《谢李驸马启》,感谢其知遇之恩。
二、李遵勖家室与天台山佛教
李遵勖与天台山佛教广结善缘,深深地影响着其妻子万寿长公主及子李端懿、李端悫等其家庭成员。据《宋史·列传第七公主》载:万寿长公主为宋太宗第七女(有认为系太宗长女,实误),真宗即位,封万寿长公主,改封随国,下嫁驸马都尉李遵勖。历封越、宿、鄂、冀四国。明道元年(1032)进魏国。皇祐三年(1051)卒,年六十四。万寿长公主为人有三大特点:一是不倚皇亲,宽待驸马。李遵勖对她时有冒犯,但“公主为性至善,未尝言其失”;二是恪尽礼节,至善至孝。李遵勖卒后,公主“麻未尝去身,服除,不复御华丽。尝燕禁中,帝亲为簪花,辞曰:‘誓不复为此久矣’”。她在临终前告诫诸子:“柩中无藏金玉,时衣数袭而已。”三是“夫倡妇随”,笃信天台宗。天台宗在台州有两大弘法道场:一为天台宗祖庭国清寺;一为天台东掖山能仁、白莲二刹。其中白莲寺即是李遵勖和万寿长公主的“功德寺”。这是济公李氏家族与佛教天台宗关系研究的一大最新“亮点”。
据《嘉定赤城志·寺观门》载:白莲寺在(临海)县东北四十五里。旧名白莲庵,庆历五年僧本如建。魏国大长公主请今额。旧有十六观堂,嘉定十年御书匾额四字。仍改院为寺。按智顗教起天台佛陇,而能仁、白莲阐之,号“东掖山两山”云。
天台宗自宋代起就“教宗天台,行归净土”。本如为天台宗十七祖知礼的三大弟子之一。通台宗三观十乘之法,树山家旗帜。大中祥符四年(1011),出主临海东掖山承天寺,广弘天台学说达三十年。并与台州郡守章得象结白莲社,创白莲寺。章得象有诗赠之:“闻说新庵号白莲,五峰环绕布今田;虎溪社共何人继,佛陇灯从几代传;岚色排空长似画,松枝偃盖不知年;劳生已做归休计,愿解尘缨结净缘。”李遵勖曾请于朝,赐“神照法师”号及紫方袍(《佛祖统纪》卷53)。《嘉定赤城志·寺观门》所记载的“魏国大长公主”,即万寿长公主,系明道元年(1032)进封。
北宋天台宗高僧处谦(1010—1075),与苏轼、王安石等交甚善。处谦又是位天台山茶道高手,具有“点茶”“分茶”绝技。苏轼曾赋有《送南屏谦师》:“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腋今安有?东坡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苏东坡全集》)。”白莲寺自本如后继乏人,李端懿请处谦住持该寺。据《释门正统·处谦(传)》载:“镇潼节使李端懿,魏国(大)长(公)主子也。白莲(寺)乃魏国(大长公主)功德(寺),自神照后,主者艰其人。李请师继之,虚以待物,慈以容众,咸若大旱云霓,婴儿乳母也。北海郡王奏“神悟”号,王荆公与诸搢绅,竞以歌诗纪美之。”此后,济公李氏家族曾多次延请高僧住持白莲寺。
在宋代崇佛风尚下,从皇室到大臣均好以佛寺祠祖祈福。于是出现了许多功德寺与香灯院。天台智者大师《仁王经疏》卷上:“施物曰功,归己曰德。”功德寺始于唐代,宋代功德寺分为三类:一是神御殿座落寺;二是皇家功德寺;三是贵戚勋臣的功德寺。宋从真宗、仁宗朝始,官名宦之族创建功德寺的情况就十分常见。按王朝的规定,只有亲王、后妃家、长公主夫家及现任或曾任二府长官之家,才有资格建立功德寺。功德寺有三方面优待:一是住持僧有受赐紫赐师号的优待;二是功德寺有敕度僧尼的优待;三是功德寺拥有优免科差敷配的优待(白文固《宋代的功德寺和坟寺》,载《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据《嘉定赤城志·寺观门》统计:当时台州共有11座功德寺和香灯院。临海白莲寺、惠因寺、报恩院、褒忠院、显恩院、广福寺六座寺院,分别为济公李氏家族、太师钱忱、丞相范宗尹、丞相吕颐浩、开府曹勋、参知政事谢深甫的功德寺和香灯院;黄岩教忠寺、瑞岩寺二座寺院,分别为参知政事谢克家、钱端礼的香灯院;天台护国寺、显宁院、兴化院三座寺院,分别为太师钱忱、内侍陈良翰、参知政事贺允中的香灯院。功德寺主要作用,既是祠祖,又是为后人祈福;香灯院主要作用侧重于祠祖,当然亦有祈福愿境。前者重生,后者重死。但万寿长公主为何要在台州建功德寺,目前还是个谜。不过白莲寺作为台州惟一的功德寺,仍蕴涵着重要的历史信息:一是济公李氏家族的白莲寺,在当时台州既是最早,又是独一的重在为后人祈福的功德寺。二是体现了济公李氏家族“施物曰功,归己曰德”的天台宗福报思想。从天台宗福报思想视角看,天台活佛济公的应运而生,更是偶然中的必然。随着李遵勖夫妇的崇佛家风,其子李端懿、李端愿、李端悫,也深受影响。除李端愿与天台山佛教史料目前尚未发现外,笔者在明释传灯《天台山方外志》、清初张联元《天台山全志》、清黄瑞《台州金石志》、民国喻长霖《台州府志》等台州史志中,现了李端懿所书《宋天台山护国寺碑》和李端悫所立的《宋资瑞院记》碑。 ddao.net
杭州净慈寺内济公 “古井运木” 遗迹
李端懿身为李遵勖长子,深受宋仁宗器重,曾赋《送李端懿师郓》诗:“鲁馆名臣子,皇家外弟亲。诗书谋帅旧,金竹剖符新。九郡提封远,一圻甘泽均。纯诚宜报国,抚士爱吾民。”其所书《宋天台山护国寺碑》,天圣九年(1031)立,右碑高一长二尺四寸,广五尺四寸;碑首有穿额篆书:“天台山护国寺碑铭”八字;分四行,字径六寸,草书;三十二行,字径一寸一分;字数漫漶不可计。在天台县西乡护国寺门外麦陇中。撰书人结衔剥落不可读。宋中书平章钱惟演撰,工部尚书李端懿学《圣教序》笔法,钱惟济篆额;文已残缺《天台山方外志·碑刻考》称:“宋中书平章钱惟演撰,工部尚书李端懿书,检校司空、鄂州刺史钱惟济篆额。端懿书学《圣教序》笔法,文已残缺。”据此,在明万历(1573—1620)时已不全。但至晚清,台州学者叶书见“此碑尚在护国寺山门外麦陇中,文甚完好。惟其间有数方孔,当是刊碑时,原石有丁,取他石补。有钱氏后人题名(清黄瑞《台州金石志》卷二)。”
李端悫所立的《宋资瑞院记》碑,皇祐二年(1050)五月立,在临海县东乡广福寺(今临海康岭乡康谷村)。碑上下俱断缺,惟中截尚存。高三尺一寸,广三尺八分,文十四行,字数无考。正书,径一寸(《台州金石录》卷三)。碑文仅六百余字,特录出如下:
(上阙)临海县资瑞院记
尚书都官员外郎 王举善 篆
天台东掖山沙门 释本如 撰
(上阙)出(临海)东南隅不远百里,乡曰“于公”,里名“纂化”,资瑞院在焉。面离背坎,主埠按溪霞(阙),于清世是宜兰若,乙亥实号“罗摩”。
唐元和六年(811),岁次辛卯,沙门重济矢谋大壮,仅庇风雨(阙),景德改元甲辰岁(1004),其徒继者,乃营大厦,为先崇释尊殿焉。大中祥符元年(1008),塑像设(阙)库、钟台,甲戌(1034)造浴室,乙亥(1035)立忏堂,戊子(1048)造僧堂、三门、地藏、罗汉各宅位矣!始元(阙),立舍七十间,用财百余万,尸者靡常,年月浸阔。有徒子良、奉兴、文盐嗣而居(阙),受菩萨戒者郭文霸,同出己财,仍励乡党,宣力毕葺,汲汲于是,无间寒暑。备(阙)盲也,声金奏(苟+夂下+言),迷蛰也;樵儿牧童,犹革视听;况恺悌君子乎?
一旦落成,稽首(阙),以示来者。予曰:“汝曹施则施矣,勤则勤矣,所志何哉?”对曰:“(阙)也,愚懵小民,尝(阙)详焉,知所趣,但为太平之民,发于衷诚,所志者三:一偃风化,戴(阙文),从佛嘱也;三奉家训,嗣父道也;虽居尘浊,常读大乘,仍期归养,作终归(阙),拜伫聆善导。”予应曰:“夫人者,处三才之中,协五行之秀,异飞走远,夷狄(阙)知矣,毋惑所志,不可弭忘。噫!天池印容,梵鉴详业,秋毫必状。□用不知(阙),节赞明备之运者,果如郭氏之用心,亦足通物。渐圣贤之化,何患余庆弗(阙),附于碑阴。”时大宋皇祐二年(1050)五月十一日记。
丹丘 杨鸿举 书
(阙)备库使、资州刺史、同管勾 会灵观公事 李端悫 立
《宋资瑞院记》碑阴刻功德资助者姓名与捐资数额,大都为女性,反映了当时台州信奉佛教的风气与信众族群与今无多大差异。该寺始建于唐元和六年(811),为僧重济所创建,旧名“资瑞”。宋景德元年(1004)增建。大中祥符九年(1016)塑像;景佑年(1034)造浴室;二年(1035)立忏堂;庆历八年(1048)建僧堂、山门、罗汉堂,并立僧舍七十间。南宋隆兴元年(1163)改今额。清顺治十八年(1661)废,康熙九年(1670)僧涵霖重建。道光十五年(1835),住持僧世安重建金刚殿。寺现存大雄宝殿三间、金刚殿五间、方丈楼七间、净玉堂十一间、西厢房七间及“宋故第一代恩禅师之塔”塔基石;清乾隆九年(1744)“智月常圆”匾;道光十五年(1835)“大雄宝殿”匾;民国《重建广福寺碑记》等,现为临海市佛教保留场所。
总之,天台东掖山白莲功德寺和李端懿所书《宋天台山护国寺碑》以及李端悫所立《宋资瑞院记》二碑,既弥补了欧阳修《李端懿墓志》、《宋史·李端悫传》中有关二人职官的疏漏(如李端懿所书碑结衔为“工部尚书”,李端悫所立碑结衔为“资州刺史”均为上述史料所失载),又实证了济公李氏家族与天台山佛教紧密的因缘源流关系,为提供了济公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三、济公族姐李氏墓志略考
从目前笔者已知的海内外资料看,济公家族上可追溯到七世祖李崇矩,下只能排查至父辈李涓。虽然有关史料也记载到李遵勖有李文晟、李文旦两兄弟,还有一妹,“(吴)育弟妇故驸马都尉李遵勖妹,有六子而寡”(分别见《宋史·李继昌传》与《宋史·唐询传》)。李遵勖生李端懿、李端愿、李端悫三子。李端懿生五子四女。五子为李诜、李諲、李询、李谆、李訢(见欧阳修《李端懿墓志》)。其中李询曾“授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询嗜酒,常早朝上奏天事,宿酲未解,酒气薰然,冲于御座,上谓曰:“开封府烦卿,宜节酒。”询再拜谢罪,然不饮酒不乐,竟以过度而卒(见宋江少虞(曾任台州教授)《事实类苑》卷十二《名臣事迹·李询》)。李端愿子李评,还有在 “靖康之难”中为国捐躯的济公父辈李涓(俱见《宋史》本传)。目前已知的海内外资料有关济公家族世系也只能排查至此。笔者却在南宋著名诗人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四库本)卷二十二中,,发现了济公“族姐”《李氏墓志铭》,共千三百余言,特录出供诸位学者共析:
《太恭人李氏墓志铭》
夫人姓李氏,其先盖上党人。而家开封。七世祖崇矩,为皇朝开国勋臣,任枢密使,赠太师,封河东王,谥“元靖”。高祖讳遵勉(勖),尚太宗第八女(据《宋史·公主传》应为第七女)献穆大长公主,任镇国军节度使,亦赠太师,谥“和文”。曾祖讳端懿,任镇国军节度观察留后,赠“侍中”。祖讳说,任感德军节度使。考讳宗,任奉直大夫,直徽猷阁。妣王氏,封恭人,故集贤校理安国之女。
夫人生世族,袭富贵,皆清俭,好礼出天性,而外家本儒学,见闻有典型。初适符宝郎钱端义,生一女子矣而寡;为朝请大夫、秘阁修撰韩公继室。公名球,字美成。出入中外有名声。而一意官事,未尝问家有无。夫人曰:“治家吾职也。”尽发其积与己资送之,具以置良田,筑室临州,为寓居计。一旦有负米输于庭者,修撰惊问之。夫人笑曰:“此吾家租也。”乃谢:“夫人真助我者。”
既而,修撰自夔易帅荆南,不起于道。二子尚幼。或劝夫人谋地以葬,无庸归。夫人恸曰:“昔吾夫葬吾姑信州也,盍使从焉。我则无如之何?”闻者为出涕。盖间关逾数千里,负其柩祔于太夫人郑之侧。即墓所筑室庐,以为僧居。买田数十,亟给之。且叹曰:“吾家在远,不得朝夕此也。”故至则流连数月,不忍去。
夫人不逮事其舅姑,而岁时荐祭,洁严斋庄,不啻如奉其生。尝闻郑夫人欲饭浮图氏且千万,久而未偿。夫人曰:“此亦吾夫之愿也。”顾不能遽集,因以田施疏山白云僧舍。俾收岁租以为饭僧之数,凡六年而后毕。
方建突乱离,夫人家隔绝道,经泗州僧伽塔下,炷香于顶,祈与父母相见而死。未几,家问果至。及奉直公殁,藁殡于南安其久,夫人归韩氏,乃厝于临川。修撰丧,迎王夫人养于家。王夫人年过八十,疾革谓所亲曰:“吾生事死葬之托,一女而已。孰谓不如男乎?”
奉直公尝诵《华严经》欲百部,以禳兵火之厄,仅及其半。夫人诵至二百部,以酬先志。盖夫人资孝谨雅,好佛学。尝从其徒法真乞名“法因”。又谒宗杲于径山,得号“安靖道人”。晚年布裘饭蔬,翛然默坐,或诵佛书,意有所会,至家事细大悉有法。货泉谷米之用,知所均节,周旋内外,亲族称其戚疏厚薄之谊。论者以谓,使为一男子,其称能吏才大夫决矣。
躬教二子以诗书,尝抚之曰:“乃翁有官业,声誉在人。若等无负之也。”既二子皆举进士,预荐送。则喜曰:“其诗有传耶。”以庆寿恩封太恭人。淳熙四年,从其长子官于行在。所得疾以逝,六月十日也,享年七十有四。以七月辛酉合祔于上饶县禅寂之东山修撰穴之左。
二子者:长曮,从事郎、监行在杂务杂卖场门;次历,迪功郎、监湖州新镇市。
女三:前氏出也,婿则朝散大夫、荆湖南路提点刑狱晁子健,朝散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观李鄩,朝请大夫、直秘阁孟充。
孙男:元芝、元著、元葵;女孙二:其在钱氏女子,则嫁通直郎、知宁国府太平县詹承宗。夫人之行与事,元吉以族姓知之详,故不辞而铭:铭曰:
惟天地义,女正乎内;柔则有位,家则有馈;去古寖邈,姆训益亡;不组不训,视以为常;猗嗟夫人,世有令绪;少为顺妇,长为贤母;克相其良,以成其家;俭而不啬,饰而不华;膳羞酒醴,被服在体;妾媵闺房,率有纪纲;我绳我规,左右其宜;自今视之,蔚为女师;夫人既老,复奉其亲;诲其二子,施于后人;死生常理,寿夭匪贰;夫人学焉,盖己知此;葬从于夫,亦侍其姑;鼓钟其隅,夫人所庐。
《太恭人李氏墓志铭》(下简称《李氏墓志》)是距济公辈分最近的新史料。它的发现,既揭开了济公李氏家族的一些谜团,又增加了不少疑点,但不管怎样,毕竟又向活佛济公走近了艰难的一大步。《李氏墓志》的史料价值主要在于:
一是除已知济公父辈李涓外,又增了一位李宗。根据“考讳宗,任奉直大夫,直徽猷阁”的记载,笔者检索了《四部丛刊》、《四库全书》、《宋史》、《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等有关史料及网页,多未见李宗事迹。位于河北保定市中心的著名园林古莲花池北碑廊内,有宋代书法家蔡京的《贺李宗升迁碑》,碑高0.90米、宽1.22米。碑文是七言诗,由蔡京撰写,行书。元佑四年(1089年)刻石,原碑已断为数段。现碑为1983年翻刻。碑文除写诗贺李宗升迁之外,主要记载了北宋保州等地边备情况。但此“李宗”是否为济公父辈的李宗,可惜未见碑文,不敢臆断。但从《李氏墓志》载李氏卒于“淳熙四年(1177),年七十四”来看,李氏出生于崇宁三年(1104),其辈分与年龄还是吻合的。又据欧阳修所撰《李端懿墓志》,在李端懿五子中,未见李宗之父官“任感德军节度使”的李说之名,其原委虽只能留待进一步研究,然李宗是李端懿之后已确定无疑。
著名画家范曾所画题为“利济众生,然后称公”的《济公图》
二是李宗岳父王安国是名相王安石之弟。据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91《王平甫墓志》载:王安国(1028-1074),字平甫,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安石弟。自幼聪慧,操笔为文皆有条理,年十二时,出其所作铭、诗、赋、论数十篇,观者惊叹。屡举进士不第。神宗熙宁初,以韩绛举荐,召试,赐进士及第,除武昌军节度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秩满,授崇文院校书,改秘阁校理。因与吕惠卿有隙,惠卿以郑侠事诬陷之,夺官归田里。熙宁七年(1074)八月卒,年四十七。安国器识磊落,文思敏捷,曾巩谓其“其文闳富典重,其诗博而深(《王平甫文集序》)。诗文大多已佚,今仅存《王校理集》一卷,收入《两宋名贤小集》。《全宋诗》卷631录其诗一卷。《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三首。《全宋文》卷1586至1587收其文二卷。其事附见《宋史》卷327《王安礼传》。李宗娶王安国之女,亦属“门当户对”。
三是发现了济公的“嫡族姐”李氏(1104--1177)。从《李氏墓志》看,“太恭人李氏”为李端懿四世孙女,与济公为姐弟辈。其出身“生世族,袭富贵,皆清俭,好礼出天性”,但婚姻坎坷。初嫁“符宝郎钱端义,生一女子矣而寡”;再嫁韩元吉从祖韩球。韩球(字美成)帅荆南,卒于任。李氏既历丧夫之痛,又经“靖康之难”;历尽艰辛,终于抚育二幼子成人。淳熙四年(1177),卒于杭州,归葬江西上饶县。济公自十八岁(1165)在杭州出家,时已十二年。按常理:姐弟同在杭州,应会晤聚旧,但济公时为方外之人,不能以常情格之。今虽不知济公究竟出身于李遵勖所生李端懿、李端愿、李端悫三子中的何脉?但起码李氏是济公的“嫡族姐”,因本自李遵勖,系“同根所出”。李氏女婿李鄩主管台州崇道观(即桐柏宫),恐非偶然。
四是济公“姐夫”韩球系南宋著名诗人韩元吉之从祖。值得指出的是,韩元吉之祖辈有两位同名韩球。一为韩元吉嫡叔祖,宋庆历五年(1045)卒(见宋·韩琦《安阳集·長兄德清尉墓誌銘》卷46)。一为韩元吉之堂叔祖,史籍无传。仅知其曾帅蜀与帅荆南,南宋绍兴癸亥(1143)间,曾官广东部使者。据《挥麈录·第三录》卷三载:“绍兴癸亥(1143),和议初成。有南雄太守黃达如者,考滿还朝。献言请尽诛前此异议之士。秦桧喜之。荐为监察御史。方数日,广东部使者韩球,按其赃汙巨万,奏牍既上,虽秦亦不能揜。仅止罢绌,人亦快之。”此外,据生活在北宋末、南宋初的宋代诗人郭印所作《送韩美成都大赴夔帅》“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送韩美成帅荆南》“就义若就渴,事难必勇为”,以及洪皓(1088-1155)《洪庆善韩美成观所藏宣和殿书画庆善有次韵》等诗意,可略知其为人刚正不阿,韩元吉所记韩球为官,“声誉在人”,并非溢美之辞。
韩元吉与济公“族姐”为族亲,济公与韩球是姻亲;韩元吉胞兄韩元龙曾为天台令,韩元吉又是吕祖谦岳父,吕祖谦外公为陆游老师曾几,曾几曾为台州郡守。这些贤达或宦游、或寓居台州,他们与济公都有“剪不断,理还乱”的亲戚关系,加上济公表叔雪巢法一禅师终老天台山万年寺,济公师父灵隐佛海慧远禅师又住持过天台山国清寺,济公师侄居简住持过台州天宁寺(今龙兴寺);济公李氏家族寓所,从国都汴梁景龙门北的“永宁里”,到浙东天台小北门的“永宁村”;济公李氏家族与天台山亲缘、地缘和佛缘,有如“千山翠竹皆般若,万里明月悟性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