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823|回复: 0

台州与太极拳源流考

[复制链接]

452

主题

867

帖子

440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08
发表于 2008-5-26 14: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台州与太极拳源流考


台州与太极拳源流考
周 琦
【提 要】: 台州为武术之乡,但对太极拳源流关系探究不多。其实,太极拳源于内家功夫,戚继光拳源于台州南拳理念,陈王廷太极拳又源于戚继光拳, 而后世太极拳又从陈王廷太极拳派生而出,洪涤怀又是台州吴式太极拳第一传人。
【关键词】: 太极拳 内家功夫 戚继光拳 台州南拳 陈王廷太极拳 洪涤怀 吴式太极拳
【作 者】:周 琦,副研究员;浙江台州市文化中心主任;

【正 文】:中华武术发展到明清时期,形成了以少林“主于搏人”和武当“主于御敌”为代表的两大武术流派。前者属于外家拳,后者为内家拳。而内家拳影响力最大的拳种则是太极拳。太极拳流传数百年来,深受民众喜好,今已经成为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台州与太极拳源流的缘由,却知者甚少。本文试从内家拳源于内家功夫、戚继光拳源于台州南拳理念、戚继光拳与陈王廷太极拳、洪涤怀与台州吴式太极拳四方面,作一探究。
一、内家拳源于内家功夫
太极拳属内家拳,而内家拳源于佛道的内家功夫,尤其是道教的内家功夫(内丹)。台州既是中日韩三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又是中国道教南宗的祖庭。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538—597),融合“南义北禅”的佛教学风,强调“止观双运、定慧双修”,提倡佛教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隋唐后,智者大师的“止观法门”,影响极大,播及中外。
中国道教自唐代以降,由炼丹服药、“假外物以固形”的外丹修炼方式,开始向内证自求、“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内丹修炼方式转变。中国道教南宗创始人张伯端(984—1082)创立了独特的“先命后性,性命双修”内丹修炼方式,成为中国道教养生理论的主流。其代表作《悟真篇》,至今仍被誉为“中国气功四大经典”之一。
根据通行说法,内家拳传为元末明初的武当山高道张三丰所创,其特点是“主于御敌”,尤重内家功夫;不同于“主于搏人”的少林外家拳。1988年1月,吉林科技出版社出版了由著名的武当派武术家李天骥主编的《武当绝技秘本珍本汇编》一书(下简称《武当绝技》),这是中国内第一部系统阐述武当拳术、内功、剑谱的武术专著。其《内功篇》系统地阐述武当内功的理论及功法。从中可清晰地看出台州佛道“内家理论”与对武当内功的影响。
“内丹”,道家之名;而武术则名为“内功”。《武当绝技?内功篇》指出:“武当武术,尤重内功,以内功为基本功;犹建高屋,先筑地基;地基不固,高屋焉存?”武术内功是指采用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身发力为基本锻炼形式的一种“内外兼修”方法,说到底还是“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张伯端在《青华秘文》中从“心为君、神为主、意为媒、气为用、精从气”五个方面论述修炼“精气神”之道,还提出了四个修炼阶段:“固筑根基、练精化气、练气为神、练神还虚”。张伯端的内功练养理论被《武当绝技》视为武当内功的基本功,所辑《道家龙门派性命 双修功法》中提出的“收心求静,收气降龙,安炉运鼎,点龙虎穴、固精关门”等五大功法,实质上是张伯端“性命双修”内家功夫的具体化。
武当赵堡太极拳历代以道家丹功理论来指导修炼太极拳术,赵堡太极拳二师祖邢喜怀在《太极拳说》中指出:“夫太极拳者,性命双修之学也。性者天,上潜于顶,顶乃性之根;命者海,下潜于脐,脐乃命之蒂。故知双修之道,在天根海蒂之合也。真意为其中使,而有所验。”据此,张伯端“性命双修”内家功夫的修炼之道,即是太极拳的拳道!
ddao.net
二、戚继光拳源于台州南拳理念
“戚继光拳”,即“戚继光拳三十二势长拳”,又名“戚家拳”;系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根据实战需要,综合当时各家著名拳法之长,“择其善者三十二势”创编而成,为训练“戚家军”的必修课;后称为“戚家拳”。拳谱见著于嘉靖三十九年至四十年(1560——1561)的军事名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中华书局本)。
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的核心在于一个“捷”字。他认为“拳为武艺之源”,要使身、手、腿做到“两便一固”(即“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非“捷”不可。
所谓“捷”,即在“变”中求“捷”,做到“拳打不知”。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将敌人击垮。因此,戚家拳特点是古朴无华,实战性强。刚柔勇猛,缠裹挤靠,非踢必打,非摔必拿。闪展穿跃,气势磅礴,节奏明晰。动则摧枯拉朽,静则深不可测。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戚家拳“捷”的理念,即是“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这种理念源于台州籍抗倭名将刘恩至(刘草堂)的台州南拳“刘家拳”。
据清《康熙临海县志》载:“刘恩至,字承甫,号草堂、东掖;台州临海人。登嘉靖二十六年(1547)武进士,授定海把总。王直乱海上,号召群倭,自称“徽王”。分遣贼萧显等屯崇明,恩至与张四维、邓城等设伏长堡、沈家门以待。八月,遇于普陀落伽山之临江洋,连战胜,贼舍舟登山,俞大猷率邓城、火斌、黎俊民等分道蹑贼,恩至统兵居后岙,四面俱进,大胜,仍环守之。浃旬,贼他救之,始遁去。恩至身先士卒,罢战则命酒赋诗,有儒将风,累官至(宁绍)参将(《民国台州府志?宦业传?刘恩至传》记载同此)。”
中国武举制度始于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乡试中式者为武举人,会试中式者为武进士。刘恩至(约生活在明嘉靖初至万历中期,即1522——1592前后)出身于武进士,自然武艺高强,其抗倭生涯主要在舟山。这在明代学者郑若曾(1503——1570)所著《筹海图编?浙江倭变纪》中有记载。
刘恩至在武进士及第后翌年(1548)四月,浙江巡抚朱纨亲率备倭指挥刘恩至、张四维等参加舟山抗倭,强攻倭寇许氏的根据地双屿港,刘恩至等经过激烈的战斗,“破其巢穴,焚其舟舰,擒杀殆半”,许氏兄弟惨遭失败,同伙李光头、许六、姚大总及“大窝主顾良玉、祝良贵、刘奇十四等,皆就擒”。刘恩至舟山抗倭初战告捷。
嘉靖三十二年(1553)四月至八月,都指挥刘恩至四战四捷,相继大破倭寇于舟山岑港、定海芦花港、舟山临山卫和普陀山洋,并在普陀山潮音洞摩崖铭功以还。其铭云“明嘉靖癸丑(1553)季秋,副使李文进、参将俞大猷、都司刘恩至,督兵灭倭于此”。
嘉靖三十三年(1554)三月,倭首萧显率众自海盐败走浙东,官兵乘之,逐于三江,挫于龙山,围于定海(今镇海)。都指挥刘恩至、参将卢镗、把总张四维等分道夹攻,斩显于慈溪境内,倭遂灭。
刘恩至在舟山抗倭中,“身先士卒”,六战六捷。“罢战则命酒赋诗,有儒将风”;因功“累官至(宁绍)参将”。为纪念这位台州籍的抗倭名将,在舟山清代方志中曾予立传,沈家门天后宫中旧有刘恩至塑像。清《光绪定海厅志》载:“沈家门山,县东九十里,内障芦花等岙,外通莲花洋,最为要地。嘉靖间,指挥刘恩至伏兵于此,以败普陀之倭。明设水寨,今置讯防。”
清《康熙定海县志》称:“明末,山上有圣母庙,合祀戚继光、李应诏、张可大、刘草堂(即刘恩至)等诸抗倭名将于后厅。”至清乾隆年间,改圣母庙为天后宫。因有抗倭名将塑像,1939年6月23日被日寇付之一炬;今遗址即普陀区人民医院。
刘恩至与戚继光在舟山抗倭中,惺惺相惜。其台州南拳“刘家拳”,以“捷”名闻于时,深受戚继光青睐。在舟山抗倭期间,戚继光虚心向刘恩至请教“刘家拳法”,并在区区五百余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中,曾两次提到“刘家拳法”;并于高度评价:“余在舟山公署,得参戎(将)刘草堂打拳;所谓‘犯了招架,便是十下’之谓也。此最妙,即棍中连打连戳一法。”
“台州南拳”是流传于台州各地中国南拳类的拳术统称。具有六大特点:一是手法多样,且多短拳;二是动作紧凑,劲力刚健;三是步法稳固,重心较低; 四是快慢相间,长短并用,刚柔相济;五是蹦闪跃转,势势相连;六是气沉丹田,发声吐字
。台州南拳早在四百多年前就相周边传播。据明代温州学者姜准在《岐海琐谈》(卷七)中记载“温州南拳”源于台州:“永嘉手搏(即拳术)之法,传自李克明,别号文皋,原籍临海;其法正反俱有七路,世所称‘李师拳’者是矣。至今里闬之习手搏者,咸从宗之。”姜准《岐海琐谈》成书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其依据是“曾登邻居东山楼,白溪翁曩相接见,曾以语先君者也。”姜准为万历(1573——1620)间人,其父辈应生活在嘉靖(1522——1566)年间,正与抗倭名将戚继光、刘恩至同代。这说明台州南拳至少在嘉靖年间已经传入温州。刘恩至的“刘家拳”正是台州南拳的一种。
戚继光根据刘恩至台州南拳“刘家拳”“捷”的核心理念,综合多家名拳之长,创编了三十二势“戚家长拳”,作为训练“戚家军”的基本功;并编入在台州刊刻的《纪效新书》之中。此后“戚家军”抗倭于南疆的闽粤,御虏于北方的蓟辽,又扬威于异域朝鲜;台州南拳“刘家拳”“捷”的核心理念,随着“戚家军”的南征北战而流传至海内外。
自明朝嘉靖后期,台州温岭沿海一带就有自发组织的“大拳会”,专习“戚继光拳”。如今,台州沿海“大拳会”遗风犹存,一些民间武术团体仍沿习“戚继光拳”,每年定期举行武术竞赛活动。其实“戚继光拳”的“根”,即源于台州!

三、戚继光拳与陈王廷太极拳
明隆庆二年(1568年),经名臣仙居吴时来的推荐,明廷特召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总兵官以下悉受节制。十六年间,他整饬防务,加强战备,修筑御敌台,设立武学,著《练兵实纪》,训练将士,又练成一支车、骑、步三者皆备的精锐部队“戚家军”,使北边防御巩固,拱卫京师安全。
随着戚继光的北戎蓟辽,“戚继光拳”也流传至北方。据著名武术史学家唐豪考证:太极拳为明末清初之际的陈王廷,正是汲取戚继光“三十二式长拳”而所创(《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陈式太极拳》)。据河南《温县志》载:陈王廷,河南温县陈家沟人。明崇祯十四年(1641),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陈氏家谱》记载:“九世陈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东称名手,扫荡群寇千余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陈王廷著作因年代久远,多遭散失,现尚存《拳经总歌》和《长短句》词各一首。
其《长短句》云:“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鱼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忮不求,哪道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不是神仙谁是神仙?”从《长短句》,可见陈王廷晚年自得其乐、超然物外之生活情景。
戚继光与陈王廷相隔约半个多世纪,对陈王廷创造太极拳影响很大,戚继光“三十二式长拳”,陈王廷吸收其二十九式,编入太极拳套路。《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以“懒扎衣”为起式,“懒扎衣”是指明人长服束腰,出拳时左手撩衣塞于背部腰带,右拳横举向后,目视左前方;表示随敌应战,临战不慌之意。陈王廷所造太极拳套七路,都以“懒扎衣”为起式。甚至《陈式拳谱》和《拳经总歌》的文辞,也仿戚氏的《拳经捷要》;可见影响之深。
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是总结古代技击术的一篇拳论。它阐述了攻击与防御的战略和战术,称得上是太极拳七个拳套的概括性拳论。把《拳经总歌》和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图诀相对照,就不难看出陈王廷在拳论上吸取了戚继光拳的精华。当然,陈王廷也有独创性地发挥。
陈王廷独创性地发挥主要体现在《拳经总歌》中:“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诸靠”是指的“推手八法”,两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贴缠绕,以练“随势就劲”之道。通过反复练习,以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这既是戚继光《拳经捷要》中“捷”的核心理念,又是台州南拳刘恩至“刘家拳”“拳打不知”理念的集中体现!
四、洪涤怀与台州吴式太极拳
吾师传授太极拳,上继武当一脉传;微妙轻灵专主化,粘连沾随继露禅;
子镇雨亭承启后,港澳三湘遍地传;忝列门庭深受福,吴门直义谱成篇。
这是中国吴式太极拳创始人吴鉴泉入室弟子台州洪涤怀,晚年在临海所作的《怀念吴师鉴泉先生》一诗。诗中追忆先师吴鉴泉“上继武当一脉”,传授“微妙轻灵专主化”的吴式太极拳,经“子镇雨亭承启后”,神州大地早已“港澳三湘遍地传”。作为入室弟子的洪涤怀, 对先师的追忆之情,溢于言表。
洪涤怀(1900——1998),台州临海人,曾任临海市武协副主席、顾问。七岁在家馆就学,1907年进入北山小学。1908年转学敬一小学,由于身体衰弱,时常旷课,小学毕业,其父将其带至北京转学并在京治病。1914年考入安徽中学。安徽中学是北京九门提督江朝宗开办的,课程与其他中学一样,所不同的是多一门“十路弹腿”拳术教练。洪涤怀对“十路弹腿”尤感兴趣。经四年锻炼,体格由多病变为强壮。
上世纪20年代中期,洪涤怀在湖南长沙盐务局干事。经介绍,认识了吴公仪、吴公藻兄弟俩。在他俩引导下练起了吴式太极拳。由于洪涤怀在习武上的刻苦锻炼,理论上的专心研究,在太极拳方面又有独特的天赋,受到吴氏兄弟的好评。后由吴氏兄弟介绍,正式拜吴氏兄弟的父亲、吴式太极拳创始人吴鉴泉为师,成为其入室弟子。在吴鉴泉的真心教诲下,洪涤怀太极功夫更上一层楼;在长沙武林界与师弟马岳梁并誉为“洪鬃烈马”。
洪涤怀对吴式太极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台州吴式太极拳的第一传人。新中国成立后,洪涤怀回到台州,成为台州吴式太极拳的第一传人。他有暇即练拳与研究太极拳理,并带领一批学生练习太极拳。1979年,经临海县政府推荐,洪涤怀任临海县武术协会副主席。为弘扬吴式太极拳,洪涤怀不顾年已80岁高龄的身体,亲自拟定培训计划,经县体委领导同意,正式办起了吴式太极拳培训班,并亲自讲课;在“千年台州府”掀起了学习吴式太极拳的热潮。如今,吴式太极拳作为全民健身运动的主要项目之一,据台州吴式太极拳“掌门人”、临海市太极拳社李方明社长告知:现在提倡生活品质,健身运动,方兴未艾,学吴式太极拳者,台州难计其数!
二完善了吴式太极拳功法中的“无我”。练太极拳者,均知太极拳最高境界是“不丢不顶,舍己从人”。洪涤怀一生研习吴式太极功夫达60余年,已臻“舍己从人”的化境。太极拳讲究“不丢不顶”,“先粘后走”。“不丢”,在太极推手中是讲“粘劲”;即紧粘对手不放松。“不顶”,在太极推手中是讲“走劲”;即紧粘对手,随势“避实就虚”,改变其力向,达到“四两拨千金”的效果。
洪涤怀在多期办吴式太极拳培训班时,编写了《太极拳的基本功》、《吴式太极拳原理》、《吴式太极拳提要》、《吴式太极拳拳架练习法》《吴式太极拳推手练习法》等众多练习吴式太极拳讲义,对吴鉴泉以来的吴式太极功夫作了总结。并以“舍己从人”的“无我论”,作为练习吴式太极拳的指导思想与行功理法;进一步完善了吴式太极拳的行功功法。所谓“舍己从人”,即在练习太极拳中要忘却自我的存在;一切随对手存在而存在,一切随对手变化而变化。这种“因势就势”的“舍己以从对手”的指导思想与行功理法,即“无我论”。他作有十八首《舍己从人歌》,详尽地论述了“舍己从人”的太极原理。其一云:“太极无头又无尾,内有百千万亿理;实实虚虚去复来,他人难说悟由己。”其二云:“太极阴阳动变化,必从无字识真知;人情只爱求神速,不识虚灵道在斯!”
三是对中国太极拳进行文化阐释。在“教学相长”的同时,洪涤怀又成立了吴式太极拳研究小组。受国家体委、省体委的邀请,曾多次参加全国、省武术表演赛与武术理论研讨会;撰写发表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太极拳理论研究论文,受到了浙江省体委的表彰;并荣获“浙江武坛三老”称号。洪涤怀对中国太极拳文化阐释的突出贡献,主要体现在从中国传统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视角,对太极拳进行文化阐释。
洪涤怀在《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练太极拳》、《太极推手与哲学》等论文中指出:太极拳指导思想,重在“不丢不顶,先粘后走”。太极拳推手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对方的客观规律,利用客观条件,“以其人之术,反治其人之身”。即运用自身的能动变化,经过互动,因势就势,借力化力,化来力为我力,使来力朝有利方面发展。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观。
洪涤怀还以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致良知”命题中“无善无恶是身之体,有善有恶是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名言,来阐释清代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洪涤怀认为:“无善无恶”即《太极拳论》中的“无极”,因为“无极”是静止不动之体,阴阳未判,善恶难明。“有善有恶是心之动”即《太极拳论》中的“太极”,因为“心之动”犹如“太极本无极而生”,就有动静、阴阳、虚实矛盾对立体的产生。“知善知恶是良知”即《太极拳论》中的“悟性”,明白对方意图,区分善恶之别。“为善去恶是格物”即《太极拳论》中的“着劲”,在悟明是非、明判虚实后,即能因势着劲,以达“四两拨千金”之效。这符合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两项定律。
洪涤怀指出:太极拳学是最重视“物理学——力学”、“辩证唯物论”、“相对论”、“格物致知”的科学。如果只将其作为较量气力的拳术,那就永远无法理解太极拳学的深邃哲理!
我要转帖十万张,金之本色在于光明之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