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太极拳名家讲堂实录
陈小旺,情动大讲堂
8月13日下午,到达机场迎接陈小旺的时候,距离飞机落地还有一段时间。
一个人坐在机场,回想起认识陈小旺的前前后后、点点滴滴。
和陈小旺老师并不是很熟,但却有一种很近的感觉。曾经采写过一篇他的报道,看到我的文章后他说:“我不喜欢那种不真实的夸张,你的文章写得很真实。”
三个月前,我们很快在越洋电话里敲定他归国担任《中华武术》太极拳名家讲堂主讲老师后,当我准备谈到报酬时,他近乎武断地打断了我:“钱的事不是问题,你不用说,我教拳从来就不是为了钱。”
天生的性格使他的热情内含,少了些类似虚伪的浮夸多年的国外生活习惯又让他的感情表达是直接的,有时候甚至那点客套都不愿意摆出来,他会用最简短的字来回答那些他觉得无关紧要的问题,用最明确的态度去表明他对一件事的看法,去接受、或者去拒绝。
他曾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表演和交流,已辅导外国学员近20万人次,但是一个人在国外的时候,他不会孤独寂寞吗?
透过候机厅大幅的玻璃窗,能看见广阔的天空。机场是一个等候的地方。等候着离开,等候着归来。他会落叶归根吗?
飞机准时到达郑州机场,陈小旺和徒弟走在人群的最前面,白色衬衫,深色裤子,我向他招手,他原本疲倦的脸上绽放出明朗的笑容。
“这次大约有多少个学生?”他问。
我说:“超过一百了。”
他淡然地说:“不用担心人多,我在国外经常教三百人的大课。”
穿越斑驳的城墙,汽车驶入开封古城,陈小旺沉静地看着车窗外的景色。“变化太大了。”他说。眼神中流露出时光流转的恍惚。
数千年来,黄河水在滋润着这方土地的同时,也不断用泥沙冲刷和锻造着古城的历史。开封地底堆积的是王朝更替的历史,每往下挖掘一层,历史就回溯了几百年。举世闻名的陈家沟坐落在河南省温县城东五公里的青风岭上,黄河在村南千古流淌,夹裹着泥土的气息,流淌着太极的芬芳。
一样的黄河水,书写着开封的更迭,也书写着太极拳的历史。
一样的中原地,留存着陈小旺和他的过往。
陈小旺的父亲陈照旭(1912~1959年),陈发科次子。性情雅致,聪慧异常,多才多艺。自幼秉承家传,功夫佼佼,为同道称颂。后尊父命,回到家乡,曾任民校教师,教授村中子弟学文识字。可惜几经动荡数遭迫害而英年早逝。
“小时候,父亲每天早晨都一个人在我家的空地上练拳,母亲做好早饭就会让我叫父亲回来吃饭。”每次小旺去叫父亲的时候,父亲都还没有练完。小旺就会在一边静静地等着,然后对他说:“爸爸,吃饭。”
“每天早晨都是这样,所以我不是看他练拳,而是等他练拳。”
父亲练拳的影像深深烙印在陈小旺的心头,“我到现在还没有赶上他的水平,他练拳有一种特殊的感觉,非常扎实、浑厚。”
陈小旺7岁,父亲开始教他学拳。
过去练拳没有练缠丝功,也没有站桩,上来就是老架一路,从7岁开始一直到父亲离开,陈小旺始终都是在练习老架一路。
“所以一直到今天,每当我练习老架一路的时候,都会想起父亲的样子。”
1953年发生的一件事,使陈小旺真正对太极拳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开始主动地想去练好拳。
那个冬天,无论走到哪里,村里的人们都在热烈议论着“小九叔”(陈小旺的父亲)是如何了不起地把身材比他高大很多的侄辈击出的。他们在谈论父亲了不起的内劲。
“我很爱听身边的人谈论这些,听着人们的议论,我虽然心中充满了骄傲和兴奋,却只是默不作声地听着,我没在场,我也没有亲眼看见,所以我从来不讲。”。可是这件事却一直埋在陈小旺的心里。
大约20年后,陈小旺仍然记挂着当年父亲将身材大过自己的人抛出这件事。1977年,他亲自去拜访当年被发放出去的人,试图找到有关事件的第一手材料。“我问他:你当时是怎么用的劲,被扔起来是什么感觉?他说当时血往头上涌,眼前一发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我琢磨,当他从背后双手抓住胳膊猛然下采时,我父亲重心下沉,身体微左转,重心向左移,右胳膊随着他的采劲,逆缠向下,弧形向后,将对方引进落空。此时,由于对方用力过猛,一扑空身体向前抢,脚已经离开地面。就在他失去重心的一刹那,父亲的身体并没有停顿,继续左转,但重心又从背后由左向右移,胳膊继续逆缠向后上方撩起,正好绞住对方腿部,而且是向上撩,实际上他是在空中被拨转了1800,才使得对方头朝下、脚朝上被扔了起来。由于父亲动作小巧灵敏而又准确,因势利导,得机得势,奇快无比,所以才可以在刹那间,只轻轻一抖便将人扔了起来。”
“我从来不说不写夸张的东西,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失真,这是我的本性。”陈小旺说。
陈小旺的爷爷陈发科(1887~1957年),是号称“牌位先生”陈长兴的曾孙。
“我8岁的时候,爷爷曾经回来过,他回来住了几个月,有时候看看我练拳。”
13岁那年,陈小旺的五伯陈照丕退休回家,于是陈小旺开始跟随五伯练拳。“我那时候会老架,给五伯打了金刚捣锥、懒扎衣,他觉得我这个小小子挺有意思,那是五伯第一次看我打拳。当时有很多人在跟五伯练,我就在后边跟着。”
在五伯那里,陈小旺学习了老架二路和器械。
1972年,陈小旺已经结婚,有了大儿子小军。一天,五伯说:“小旺,你这拳还有问题,我说不上来,等你叔叔回来让他看看。”
所以后来陈小旺又跟叔叔陈照奎学习了一段时间,一直到1981年陈照奎过世。
陈小旺说,十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一个人去河北,在路上发生的事让他将学习太极拳从爱好变成了责任。
公共汽车上,身边的人和小旺搭讪聊天:“小孩,你是哪儿的?”
“我是陈家沟的。”
“陈家沟?那你知不知道陈发科呀?”
“陈发科是我爷爷。”
顿时,嘈杂的公共汽车安静了下来,全车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陈小旺。
“这件事对我的刺激很大,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太极拳不能在我这一代失传,我要把它继承下来。”
反革命家属,再加上地主的帽子,父亲走了以后,家中一贫如洗,生活更加困难,虽然从小梦想当医生的陈小旺从来没有想到以太极拳作为职业,但是得把太极拳继承下来这个想法一直重重地压在他的心头,所以练拳也练得异常刻苦。
“现在有很多人总说没时间练拳,或者有特殊原因、客观原因没有坚持下来,如果你把练拳放在首位,其他的一切问题就自然不是问题了。”
陈小旺排除一切客观原因,无论如何都要保证完成自己每天给自己定下的练拳任务。有一段时间,他在工厂做推销员,经常到外地出差。“有时候坐火车得坐一天,进旅馆已经晚上12点了,那今天还怎么练?今天练不够,就明天补够,自己的要求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比如我定好每天练20遍,今天没时间,明天练25遍、后天练25遍,直到四天后补齐今天没有练的20遍。”
到省里以后,练拳时间相对宽裕的陈小旺要求自己每天练新架25遍,那时候还同时给乔螵做陪练。乔螵是洛阳摔跤冠军。“我们一练就是三个小时,和他对练完还要完成自己要求的量,练到腿关节都肿了,抬不起腿,上床上只能用手板着腿。”陈小旺说他身上疼,可心里高兴,因为知道自己今天的量是练够了。
回忆是一种提炼,把浑浊的变澄澈;是萃取,把复杂的变为单纯;是酝酿,把苦涩变甜蜜;是发酵,把肤浅变深刻。
中国情
在国外传拳近二十年,奋斗,迷惘、突破、低落、愤懑、苦恼、欣喜、骄傲、失望、平和……经历丰富着他的人生,可他还是那个陈小旺,表面温和而节制,却处处有激烈的中国情如潮水般涌动。
陈小旺向我一幅一幅展示他的书法作品,笔墨苍润,韵律起伏,节奏疾徐,意境深邃。
“我1987年才开始拿笔,并没有下多少功夫苦练书法,但是自己感觉在写字上还有点儿悟性。”陈小旺至今还很清楚地记得当年去河南省博物馆买宣纸的情景。“我记得当时卖纸的地方只剩下三十刀了,一刀是一百张,我全买了下来,装到车上。自己也很奇怪,怎么每天打拳的人会对书法这么感兴趣?”
文武是相通的,写毛笔字和打拳是相通的。“写毛笔字就好像是拿着笔打拳,而打拳,就好像不拿笔在写字。二者都是用手来掌握。写毛笔字需要通过笔、手、臂,把内里的心、意、想法表达到纸上。”
陈小旺最近正在为了筹建陈长兴故居而义卖书法作品,他义卖书画作品由来已久。最早是1990年,当时身在马来西亚的陈小旺得知当地华人的一所画校要盖楼房,可是资金紧张,便欣然接受了当地华人的邀请去义写,“我觉得这是一件为华人谋福利的好事,于是就去了。”当天现场围了很多人,陈小旺本来只想写三张,1000马币一张。没想到不到5分钟,三幅字就都卖出去了。刚准备离开,从人群里走出来一位老先生,说:“陈大师,我愿意出1500元请您为我写一张。”陈小旺于是又写了一张。还没来得及走,又一位老先生说愿意出2000元,于是他便又写了一张。紧接着,虎牌黑啤酒公司的人提出愿意出3000元求字,陈小旺说:“你出3500元吧,这样今天的义卖就凑足了10000元。”
陈小旺为他写下了“虎啸”两个字。然后把义卖所得的一万元都捐给了学校,当时在马来西亚的各大报刊都刊登了《陈小旺大师挥毫捐万元》的消息,在当地引起了震动。
“这就是我第一次义卖。既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好事,那何乐而不为呢?”
陈小旺说,目前的义卖是为了捐助兴建陈长兴故居,他说他会把所有买下他字的人的名字都记下来,等以后陈长兴故居建成,他会把他们的名字刻在墙上,以感谢他们的支持。
陈小旺说,在国外传拳最重要的是讲信誉,技术可以改进,教学经验可以丰富,但是讲信誉是起码的做人准则,“在国外,我代表的是中国人,不能丢中国人的脸。”
1972年到1995年,没有人知道,陈小旺半月板伤病很厉害,“这个疼痛伴随我二十多年。1995年病情恶化,连上台阶都吃力。”但是说一不二、从不食言的陈小旺,只要定下来的教学计划,就绝不能更改。伤病最厉害那几个月,不能表演,他就尽量多给大家讲一些东西。先是在伦敦的表演,原定三百多人的规模,开场发现多来了一百五六十人,陈小旺一个人表演了两个小时。紧接着第二天早晨开车一个小时去另外一个地方教拳,两天教了二十六个小时,第三天又教了一天大刀。
多年来一直在国外传拳,问陈小旺是不是经常遇到想要交手的太极拳爱好者?他说,生地方常有人想交手,熟地方不多。
“在国外传播太极拳要讲究方法,我都是让别人推我、让别人擒拿我,由我来反擒拿。跟别人交手,重点不是获胜,而是让和你交手的人真正的服气。”
虽然现在世界上很多人都知道太极拳,但仍然是很少~部分人,还有很多空白需要去开创。“让不知道的人知道太极拳,让没参与的人亲身来参与。表演和示范是为太极拳吸引更多人群的最好方式。”
“我一直反对把陈式太极拳分成大,小架,我觉得都是陈家沟的拳。”1980年,陈小旺对陈伯先说:“大、小架的观点我不赞成,都是陈家沟老人留下的,都是好的,只是谁练得好不好的问题。咱们应该关起门练兵,出去不欺负别人,共同发展。”两个人促膝长谈了整整一个晚上,之前的疙瘩全部解开了。
“一直到现在我的想法都没变,武术是中国人的,太极拳是中国人的,要想发展,就必须拥有开放的思路。”
“我的学校培养骨干、树立骨干,我的学生可以学其他拳种、教其他拳种,我从来不评价别人练得如何,别的拳种、别的流派如何。也不认为练别的拳不好。”
太极情
离开故土17年后首度回国公开授拳,陈小旺的露面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一身咖啡色的练功服、面色和善的陈小旺说起话来温文尔雅,但当他垂手站立、双眼微闭教起拳时,瞬间霸气四现。
由于这次太极拳名家讲堂时间有限,一些陈式班的学员反映与陈小旺老师进行更直接的交流机会还是有些少,陈小旺将一些学员在练拳中产生的常见问题统一回答如下,希望能够对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有所帮助。
关于陈式太极拳的预备式
从预备式开始就要做好准备,形成丹田为核心,全身各个关节都要符合太极的要求,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开胯等等,都来支持丹田,才能形成丹田为核心。当形成了丹田为核心,这个要求贯通了全体,全体安静——这就是预备式。
动起来的时候依然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节节贯串。我们练习什么套路,老师和老师不一样,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这一“以丹田为核心”构建的运动体系。
关于“以丹田为核心”
陈式太极拳始终遵循着以丹田为核心的运动规律。
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只有一个:以丹田为核心。这个运动规律很抽象,丹田动,首先影响腰的缠丝;影响肩、肘、手,肩、肘、手的缠丝;影响胯、膝、踝,胯、膝、踝的缠丝。丹田受到全身的支持,又能影响全身,形成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全身缠丝——这是一个运动形式。
第二个运动形式是起式,没有缠丝,有胸腰的折叠运化,丹田是前后旋转,这是第二个运动形式。
第三个运动形式,是在第一个运动形式和第二个运动形式之间的变化,左变后、后变前、左变右、右变后,在变的时候,既往后、又往右、又往左、又往前,又往左、又往后、又往前,每一变得变四个方向。
所以总结来说,太极拳一个运动规律: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节节贯串;三种运动形式:一个是缠绕螺旋,丹田左右旋转;一个是丹田前后旋转,胸腰折叠运化;第三个在第一和二之间,既有前后又有左右。这三种运动形式同是一种运动规律,前后左右既有前后又有左右,都是以丹田为核心。
所有套路,包括刀、枪、剑、棍,还有推手,都只有“丹田为核心”这一个运动规律。
关于练拳的“误差”
我经常会讲到“误差”,什么是误差?
在练拳的过程中你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误差?知道什么是最准确的,凡是不准确的都是误差。知道自己哪一点没有达到最准确的地方,知道自己的误差,一遍一遍的练,缩小误差,水平就会提高。练拳的过程就是缩小误差的过程,缩小误差的过程就叫下功夫,不知道缩小误差就叫白下功夫。
误差越大,气的流量越小;误差越小,气的流量就越大,缩小误差就是为了达到一气贯通。
真正的基本功不是表面上看,而是找到、抓住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全身通过遵循这一个运动规律形成一个运动体系。
我们练拳是个手段,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这个运动体系。什么时候抓住这个运动规律了,自然就可以构建起这个运动体系。
因为外形引动内部必然有相当大的误差,但是只要你首先明确运动规律,一遍一遍地练习,就可以缩小自己的误差。
开始的时候误差大没关系,重要的是你要明确有误差的存在。当缩小了百分之四十的误差,你便有了百分之六十的贯串、合理、协调。内气的流量加大到了一定程度,运动质量就会产生变化,以内导外,内气不动,外形皆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百分之六十的时候,运动质量发生了变化,由外到内变成了由内到外,功夫不断累积,到了这个程度也就是大圈画出来的时候。我经常说练习太极拳就是由大圈到中圈到小圈到无圈的过程。无圈是最高境界,内有虚实变化外边看不见,不是真正没有,而是小到看不到。太极拳失传没失传就看大圈画没画出来。如果有人练到大圈,掌握到这个运动规律,就可以精益求精,就没有失传。不是一个套路器械用法失传了,或者是一个老师留一手越传越薄,这些都是外行话。抓住最关键的基本功。表面上基本功就是缠丝的方法。
关于桩功
桩功就是预备式的加强,分脚站正这是表面的,真正的基本的缠丝功,准备就是形成丹田的核心,贯通全体,站桩就是为了充分达到预备式的要求。
三种运动形式的运动规律都一样,全身因为这个运动规律存在而形成了一个运动体系,这个运动体系能够适应客观条件的变化、打击。如果这个运动体系很坚固,能够适应变化、抵挡打击,保护丹田的核心,在对方进攻的时候,能够保持平静,就需要你全身的运动体系的建立和运动体系的质量。
关于太极拳的动作要求
太极拳有很多动作要求,松胯、圆裆、含胸、塌腰、开胯、屈膝,头往上领……所有的要求都是为了一点:形成丹田为核心,贯通全体:比如胯的开合,开多了影响了丹田核心,就叫误差。自己琢磨到哪个地方,使核心最合理,所有的要求都是为了保护丹田这个核心位置,松肩松多少,含胸,塌腰……都是以形成丹田为核心为准则,程度自己感觉,要正好适合丹田为核心这个要求。
关于太极拳的练功
武术中有句谚语“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什么叫做“功”?如何修炼陈式太极拳的内功?运动规律就是功。没有抓住运动规律,硬胳膊、硬腿地练习就叫“练拳不练功”。如果只是练习一些动作、用法,那丢一段时间就什么都没有了。
练习基本功的途径就是盘架子,要找到运动体系,这个运动体系质量越高,能够承受的速度越快、压力越大。
关于站桩
站桩的要求是形成丹田为核心,全身贯通,使气内通脏腑、外通肌肤。这也就是我们在预备式要达到的目的。要在站桩的过程中感觉脚底生根,丹田饱满,头脑清净,胸部轻松,全身发胀,这种感觉就说明到达了我们的目的——丹田为核心,说明全身贯通了。
关于打拳过程中的意念
打拳的时候,50%放松,在有意无意之间打拳。如果用百分之百,就会顾此失彼,百分之五十放松才能感觉到总体。无论你的意念集中在气、还是用法、还是动作,都只占百分之五十。初学的时候可以主要集中在动作上,然后是气,最后是用法,但都只占百分之五十。
几天的接触过后,对陈小旺似乎有了更多的了解。多年的漂泊生活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可以把心底浓的化不开的中国情、中原情和太极情深深沉淀。而他的气场始终保持在波澜不惊的状态。他不需要把自己划人某一种其他的定义中,不需要去讨好或者迎合,这是一种幸福,只有在自己的世界里,才能找到真正的满足,拥有最大的自由,
回想起太极拳名家讲堂开课典礼,第一次看到陈小旺的太极拳表演。
凝神、入静。拳架神意充沛,气势浩大。动动相连,势势相接,拳走天光云影,腿出浪卷云飞。像一首古琴曲——千回百转,缓时寒江月冷,急时银瓶炸裂。像一幅山水——浓墨泼洒,黑得天昏地暗:留白留芳,芳香无声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