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634|回复: 7

恬淡静泊,志存高远—忆先师孙剑云先生—张大辉

[复制链接]

907

主题

3264

帖子

86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86035
发表于 2009-2-15 14: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恬淡静泊,志存高远
-―――忆先师孙剑云先生
张大辉

  剑云师已仙逝有时,然而,师传我孙氏太极、形意和八卦三拳和三剑时的音容笑貌却仿佛如昨。
  1992年,我随剑云先生习练孙氏拳。由于此前我已修习蒙古密法十数年,所以剑云师根据我当时的学习条件,令我先习孙氏太极拳和剑。一年后,师才令我习练孙氏形意拳、纯阳剑和孙氏八卦拳剑。剑云师教学极严,一套拳剑下来,练习当中的纤细差错都逃不过师的眼睛,老人家都会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然后要你依规重演,直至师满意为止。记得初习时,师对我所习拳一周一查,对动作和神意方面的错误逐点订正,可谓锱铢必较。察觉我练习有所懈怠时,便语重心长地对我讲,“禄堂公在日,常说 ‘人一我十,人十我百,如此修炼,才有可能得拳中真谛。’这个规矩今天依然如此。” 剑云师郑重道来,令我冷然一醒,懈怠之心顿去,修拳信心倍增。
  剑云师品德高尚,在社会和武术界有口皆碑。对此,童旭东师兄曾多次撰文报道,其它事例还有许多。师教习拳剑甚严,然而在生活上待学生弟子却如亲生,弟子们生活习性师皆了然于胸。每次在师家习拳吃饭时,我们都能在饭桌上找到自己可口的饭菜。而师自奉甚俭,每饭所食素且简。师与邻里相处和睦,邻里间往来频繁,经常互赠饭食,我们这些习拳的弟子也常能顺享口福。
  剑云师在武术界辈份、资历和修为都堪称元老级人物,但对同道和后学却极谦和。遇有同道来访,总是盛情相邀,以礼相待。遇后学求教,师总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记得我曾带友人至师家求教拳学疑惑,当时师正相送访客,当时师年届八旬,我们均担心师身体过劳,打算改日就教。而师竞不辞辛苦,为我们深入浅出,解答拳学疑惑,直至明白为止。
  剑云师多才多艺,能书擅画,深通四书五经等国学典籍。并嘱我尽力抽出时间对之进行研习,说,“拳剑与书画在理趣方面颇多相通之处,许多妙处深习后可默识于胸,于悟彻拳理大有裨益。”惜我后来由于工作繁忙,未能坚持,至今思来颇觉愧对师嘱。在教导学生弟子处事为人方面,师将之与教拳并重,经常嘱咐我们要“谨言慎行”,寥寥数语,思之深远,至今仍觉受益匪浅。
  情景犹存,吾师已去;忧思愁忆之中,歌诗一首,以志对剑云师的怀念之情。

  武林风雨愁逝贤,师已乘鹤彩云间;
  轻点慢说前后事,恬淡静泊意超然。
  志存高远传绝技,春华秋实果万千;
  继承师志勿懈怠,自有我辈疾奋鞭。

我用太极丈量信仰,誓要还陈沟天真模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7

主题

3264

帖子

86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86035
 楼主| 发表于 2009-2-15 14: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古密法简介——张大辉
2009-02-07 03:56

1、我修习蒙密的经历

跟随外祖父学习治病功法时,才知道有蒙密这种功法。由于功法着重心意的训练,有时也被称为意法。系统地学习,并对之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知,还得从上大学时我生病谈起。
记得1981年,我考入清华大学,在机械工程系读书。不久,即因病休学;在清华校医院住了接近一年,后来又转至北京一传治疗数月,均未见明显好转。清华大学学制五年,因病休学的本科生因病休学最多不能超过二年。而我的休学治疗已一年有余,心中焦急之情可想而知。情急之下,想起了我外祖父。记得儿时,母亲曾讲过,外祖父年轻时在乌兰浩特出家作过喇嘛,去过西藏,专修蒙医。常言道,偏方治大病;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回老家找到了外祖父。希望他能治好我的病,让我顺利返校。
当时,清华大学的暑假有八周。1982年暑假,我正式外祖父修习蒙密。数月之后,我便返校读书了。两年后,身体健康状况完好如初。身体痊愈后,我坚持修习这门功法,历经二十多年,直至今日。

2、蒙密的起源

关于蒙密的起源,据我所知,未曾见诸文字。这里,我将外祖父的口述资料,进行简单整理,删繁就简,介绍给大家。
据传说,这门功法是一位叫哈丹巴图的智者创制的。元朝前后,成吉思汗的大将,获封太师国王的木华黎和作过宰相的耶律楚材修习并倡导这门功法,才使得这种功法逐渐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据我的外祖父讲,蒙密来源于萨满教的修习功法和藏传密法。是召庙中的高僧和世间的大德们调整身心的手段和方法。这种功法注重基于中脉的形神修炼,统称体学,进一步还可细分为形学和神意学。整套功法分为整、觉、象、明、了、色、空等七步。整是形学的主体部分,而其它六步则构成神意学的主体内容。其实,各步均对形神有着非常特殊的具体要求,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3、蒙密的练习方法

修习这门功法,应从身体各个部分的安排做起,着重培养身体的独立意识。具体做法是将自身想象成以腰部为中界的两个底面相重合的金字塔,这两个金字塔一正一倒,上部为正,下部为倒。以腰部为中界,想象着,让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尽量和金字塔的面和棱发生关系。在这一想象和自身约束的过程中,最初身体最明显的感觉是不稳,站不住,有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感觉。
想象和自身约束并不是盲目的,这一过程对身心有着特殊的要求。对身体的要求表现为形学;对心意的要求表现为神意学。这种要求总的来讲分为七个阶段,即整、觉、象、明、了、色、空等。
整字阶段:实际上,这一阶段是一个完形阶段,即造就自身金字塔形的阶段。对头手肩肘胯膝足等各个部分进行着意训练,如头宜悬松,手宜虚含,肩要定住,肘宜垂敛,胯喜松软,膝喜挺坚,足要腾挪等等。各个部分在遵循各自状态的前提下,进行金字塔构形。
觉字阶段:这是一个身体各部分既守规矩又脱规矩的阶段。上下一正一倒金字塔初步形成。在意念力强弱变化的作用下,金字塔构形可表现为形变。
象字阶段:这一阶段,金字塔构形完全形成,整体性的伸缩都可以做到。心意可以和形体呈现为反向或逆向运动。
明字阶段:这一阶段实际上是让身体金字塔构形的变化和人的心意进一步发生关联,在身体上表现为某些部位有热感或诸如酸麻涨痛等感觉的产生。
了字阶段:这是一个金字塔构形若有若无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心意的作用凸显。身体各个部分主要在心意的驱使在,隐隐地守着规矩,动作表现为虚灵松活。
色和空阶段:这一阶段,我只是听外祖父谈起,对他做的动作我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此略而不谈。

4、功法理论概要

以下是我自1982年修习蒙古密法(意法)以来, 结合自身实践,对外祖父教授理论的简单归纳总结。

4.1、意法浅说
此法创自先人,其时已不可考。据传说,额尔古纳河源头一智者,称哈丹巴图者,传之于元之耶律楚才及木华黎等。法始布于世。
法之准则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由是而致形神相分,而非离。既有形神,必以分论,遂分七大步骤,为整觉象明了空色等。每一步骤相关形神,而侧重不同。
自人降生以来,四肢均匀长大。骨骼、肌肉及隐伏其中诸类组织,皆以体元膨大为主。从形而论,撑天依地,视为必然。遂有劲自足踵,主宰于腰,形于四肢;成为必然之法则。然则长大之时,必有缩小之事体,而常人不察。
意法之先人以为,人身本于中脉,体元及意元有机结合,遂有形神。身体发达之时,必是意元耗散缩微之际。此时,宜以意敛之。引导身体诸部,趋于孤立规则。以减缓意元耗散缩微之力度,使其均匀散失,与体元离分相谐。而有阴平阳秘之果,又有通及中脉,旁达左右之功。
整法当细心安排身体各部,逆常规而为之。使劲不起于踵,使腰不负重,唯精神稍紧。紧在何处,下当分论。
自想身体成为正负金字塔,塔分八面,尖端指向上下,身体诸部附于其上,托于其内。此时,足不沾地,上唯悬丝,此危境也。当此时,宜妙觉诸部,以稳定为本;遂有觉法生。
觉时,当身体求稳,不敢稍动主意,恐有散乱之危。此际,力点意点常自分离,不由自觉;副意识暗生。总之,杂乱无章,千头万绪,为此际要点。
象际,渐于无章法中,有整形之飘忽,常逸于体周数米之境。忽远忽近,不由自主,瞻之在前,观之在后,出入本体,稍觉自由。
明际,是于象法飘忽既久,必有常经之处。像重叠既多,而痕迹亦著,遂有身体七大明点自生。此时,据明点,似据关,诸路皆现。妙察察物,视为当然。
明法既有,强度不定, 于明暗间,遂有寂点生;此是了际。了常据弱,见微知著。有七情相扰,遂使了字难去,又不得不去。七般情绪,在与自主。此阶段主练心性。
法练身心,使之俱寂;不因外境而生心境。此境既具,而任以四途;为政、医、兵、师等。以利于世。

4.2、意法口诀记要
总论
体意永相连,形神难各半;
身体随处解,意法无要点;
七情载德去,遨游天地间;

塔形构架解析
虚灵顶暗劲,极顶通涌泉;
腰脊初似直,足底微微点;
三心常映照,玄观十五偏;
意注百二十,心中存八面。
体元意元说
意外体圆,体外意尖;
达意知体,易简通玄。

形神论
枯性不果,纯神易亡;
神在形盈,形去神寂;
意体则神,体意则形。

身体分解论
支离破碎,信马由缰;
行止拘束,意在八方。

意法要点
松法细分有对顺,摇摆定点加浮沉;
前后左右意犹迟,零落终要上下根。

德法载体论
情为意旨,德作其辅;
德孤情狂,意法迷离。

意法体用论
法之体用,本于无形;世事广大,虚无其中。
妙在整念,安排各端;心系唯一,诸般安然。
觉法体察,在接外点;混融和体,自居其间。
觉觉成流,象呈天元;流通六虚,明点渐现。
现现出光,法理明暗;恬淡静泊,了意当然。
身心修为,本此歌诀;至于其用,当于其间。


原载于《武魂》2004年第二期


我用太极丈量信仰,誓要还陈沟天真模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7

主题

3264

帖子

86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86035
 楼主| 发表于 2009-2-15 14: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文化的七步九点论——张大辉
 

发表于《武魂》杂志

0、太极文化创意实践引言
太极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标志,如果用理性与否进行区分,太极文化当属文化中的理性层面。太极文化由来已久,它兆端于西周时西伯所写,后经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先贤们不断丰富完满的易学经典;千百年来,历经朝代,流转变化;据老庄,参法墨,借阴阳,存旁门;时隐时现,或微或要。
至于今日,文化复兴,太极所喻和谐互补,渐为世、为事、为人所重。其所示循序渐进之秩序,来龙去脉之趋势,伸缩自如之形态,益见彰显。当此时,详叙源流,考订内容,探之究之,钻之研之,条理成文,公示同好,当为必要之事。
1、太极文化源流和内涵简述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根据记载,西汉以后,文化才作为一个完整的词汇出现。如“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文选?补之诗》),等等。(参文1)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久远的历史。
后来,对于历史有记载的起点而言,文化渐行渐远,直至今日。于种类而言,可谓林林总总,支分派别,各色各样,千姿百态。对之进行细分详察,发现,太极文化别树一帜,可谓文化中具有标志性特征的一种。深浅不一,可说家喻户晓。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庄子?大宗师》中,《南华真经》之《大宗师篇》中说到“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太极一词还见于《太上老君太素经》和《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两文中。《太上老君太素经》中说,“故易有太极,太极谓太易。太易者,大晓易,无有先之者。谓浩浩白气也。乃有太初。太初者,气之始也。”
“太极”是《周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战国之际,随着原始卜筮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运用,系统解释《周易》的著作陆续出现,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易传》之《系辞上篇》中说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汉代以下,哲学史上围绕着“太极”问题展开了长期的论辨,不仅儒家有多种理解,而且,道家,释家亦注解《周易》,各取所需,借以宣扬自己的教义,于是太极经历了由实而虚,由气到数,由理到心等等曲折变化的过程。
至宋,周敦颐、邵雍等倡导太极,主张秩序,使太极文化又显于一时。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提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至元,蒙古帝国凭借其由军事而政治的强势,实行宗教自由,集天下英才于大都(今北京),创制蒙古密法;太极文化遂以“整、觉、象、明、了、色、空”等七步学说形式得以传承延续。
而后,沉寂至明末,有王宗岳著太极拳论,将中国武术中的一种拳冠之以太极之名,以示标榜。太极文化觅得一载体,遂渐成显流。清末,杨式太极拳宗师杨露禅来京传授拳法,太极拳以其卓越品质显名京师。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三教九流,各据本位,探赜索隐,后继发扬。遂使太极拳以陈杨武吴孙五种形式,各擅其长,交相辉映,饮誉当今。太极文化如影随形,渐成人民的时尚意识。更有社会贤达多方提倡,遂至推波助澜;太极文化成激扬清波之河流,荡污去垢,蜿蜒徜徉于人们意识的原野之中。助人恬静淡泊,休生养性;诸益渐显,与时偕进。
总之,太极文化历经朝代,寓于儒释道及当今科学等诸学之中,是关于物、人、事的思考。它仰观俯察,象天法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由物而人,由人而物,不一而足,终及于事。
2、七步九点论的基本内涵
如果将文化视作一个优美的人体,那么可将太极文化视为骨架类的东西。它的美妙之处在于它的结构,在于它的韵律,更在于由于这种结构和韵律导致的优美人体的各种各样的健康姿势。
抽象而言,太极文化是一种思维方式以及采用这种思维方式对自然进行描述、对社会进行思考和理想预期、对人本身进行平衡准则训练的全部结果的综合集成,可以进一步具体描述为七步九点。七步就是产生于蒙元帝国时期的蒙古密法中所说的整、觉、象、明、了、色、空等七步学说,用以描述归结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九点即是针对上述事物发展七步说的每一阶段,还可以从瞬态进一步细分为一理、二气、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等九点来进行不同角度的详细刻划;也可谓之一事九观。
    关于事物发展的七步说,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时间历程。九点说则是瞬态或暂态时的思维空间层面。如此形成的一个立体式的思考结果群,便是太极文化的本体。这样一个本体必然对周边的所有带来影响,也就形成了太极文化的全部。武学思想家孙禄堂先生所说的“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可能就是这样情形的一种事物,它的始终都很遥远,具体形态并不十分确切,古往今来对之的描述都具有相当的不确切性;它的内涵可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则弥于六合,卷而退藏于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太极文化的理解和应用确是在“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状态。
对于七步说,“蒙古密法简介”一文中的“意法体用论”这样写到:
“法之体用,本于无形;世事广大,虚无其中。妙在整念,安排各端;心系唯一,诸般安然。觉法体察,在接外点,混融和体,自居其间。觉觉成流,象呈天元;流通六虚,明点渐现。现现出光,法理明暗;恬淡静泊,了意当然。身心修为,本此歌诀;至于其用,当于其间。”
上述文中,对七步中的五步都有一个言简意赅的说明。对于事物发展的 “色”和 “空”段,根据当时学习的体会,我个人认为,“色”段已然是一个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一切变得丰富多彩,表面上看,所有事物相因相生,互为结果。 “空”段则是一个得意忘形的阶段,古人所说“得意忘象”,“大同”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
用九点论剖析七步说,在事物发展的七步说中,每一阶段都有一个主导原则,也就是这个“一理”。本文中,各阶段的一理都可以用七步论中的字进行概括。即“整”阶段是整, “觉”阶段是觉,余此类推。
    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都有多种属性相伴。如运动性、稳定性、功能性、特征性、转化性等多种属性。二气、四象、六合主要相关事物发展的运动性,三才、五行相关事物发展的稳定性,七星相关功能性,八卦相关特征性,九宫相关转化性。期间也有交叉,如六合也相关对稳定性的描述,等等。
3、七步说简述(剖析)
    蒙元帝国时期由多民族贤达人士创制的蒙古密法将修身过程划分为整、觉、象、明、了、色、空等七步。根据太极文化对于物、人、事的多元一理性,推及事物,称之为事物发展的七步说。
蒙古密法与明后的太极拳一样,具有修身、养性、益智、利事的功能。“蒙古密法简介”一文中曾说到:
“法练身心,使之俱寂;不因外境而生心魔。此境既具,而任以四途;为政、医、兵、师等。以利于世。”
这里所说的“寂”是指通过修身,心性达到的理想状态。这种状态非常有利于人们以正确理性思维有效投身于社会等各项事务当中,从而有助于使社会的整体状态更加和谐。由此可见蒙古密法中所蕴含的太极文化施之于物、人、事的多元一体性思考观。
    “整”字发展阶段是事物发展的初期阶段,目的是建立联系,形成整体。主导原则是统筹整合,区分主次。应用九点论,可以发现,在这一阶段,稳定度不高,随机运动性较强,功能不突出,特点不明显,总体呈僵化状态。“觉”字阶段,系统中的事物普遍建立联系,但事物的联系度参差不齐。 “象”字阶段,系统中,事物发展模式初步确立,有一定的功能显现。 “明”字阶段,事物发展模式趋于成熟,功能显现实现可控。 “了”字阶段,对事物发展的参与或控制驾轻就熟,如昼夜往返,四时运行。 “色”字阶段,是一个丰富多彩的阶段,各种事物各据其位,各谋其时,各展其才,不一而足。 “空”字阶段,是一个天下大同的阶段,其层面更在丰富多彩之上;各种事物的发展基本上呈现不徐不疾、从容中道的状态。更有许多未知事物处在一种萌生的状态。恰似空明的旷野中,又现一种如薄纱般的淡淡云雾;人无心则略,有心则察。总之,随性情而自觉。
4、九点论简述(剖析)
    1919年,武学思想家孙禄堂先生在其所著《太极拳学》一书中提出“一理、二气、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学说,用以刻划太极拳的思维架构。本文将这种描述事物的思维方式称为九点论;也称作一事九观说。
    所谓 “一理”,由孙禄堂先生所说的“腹内中和之气”推及于事物,就是在统筹全局,具有整体观的前提下,坚持重点论和中心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纲举目张”的纲;类似于人体成长过程中的骨架。在九点论中,“一理”具有统摄其它诸点的作用。无此,则其它诸点无法展开。
    “二气”也就是阴阳二气,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易传》用阴阳解释《易经》中的两爻,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表征矛盾对立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四象”、“八卦”也都是《易经》和《易传》中的重要概念。在九点论中,用以表征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运动性。所谓运动性,起始必为动静分合,即“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呈现所谓“二气”效应。进一步细分,应为太阴、少阳、少阴、太阳等四个状态,形成流转之 “四象”态势。再进一步细分,则呈现动态的“乾健、兑说、离丽、震动、巽入、坎陷、艮止、坤顺”共八种状态的“八卦”属性。这是由运动中显现的“八卦”态势。
    “三才”在古典哲学中谓之天地人,是用于阐述这三者之间关系的架构。九点论中,主要用于表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时空稳定性,具体是指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的上中下、左中右和前中後。“五行”则是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因素相生相克的角度表述事物发展的稳定性。“三才”说的是事物的时空位置,而“五行”说的是事物矛盾运动状态中的特有稳定属性。
    “六合”就是实三合和虚三合的合称,实三合表征事物的形态;虚三合则指事物的“精、气、神”,相关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性的东西,是在事物金、木、水、火、土五种属性相互作用基础上的升华。事物的 “六合”状态包含了变化和稳定两种属性的交互,用于描述多系统间的相互联系,这种联系包含矛盾和依存及其相互之间的转化。
    “七星”原意即北斗七星。古代很重视北斗七星的作用,当时的文化哲人认为自然界和人间世事的变化皆由北斗七星而定。在太极拳中,指头、手、肩、肘、胯、膝、足之间的协调运动对外所体现的特定功能。推及事物,则指在运动和稳定过程之中体现的一以贯之的特定功能。
    “八卦”是《周易》中“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种卦象的简称。在“九点论”中,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协调功能态时的多种属性,用于对事物的特定协调功能进行更加详细的刻划,从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这八种属性是“健、说、丽、动、入、陷、止、顺”,共计八种。 “健”相关事物的发展活力, “说”相关事物的适应性, “丽”相关事物的影响力, “动”相关事物的运动性, “入”相关事物的切入点和深刻度, “陷”相关事物的柔韧度, “止”相关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稳定度, “顺”相关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结合度。
“九宫”源自河图的九宫之说,河图将一至九按顺序排成三行三列矩阵,此矩阵横竖对角相加均为相同常数。在九点论中,推及事物,是指事物发展状态的不徐不疾,松紧适度,从容中道等属性。是事物经过上述诸“点”刻划后的一种综合描述。可以据此判别事物的发展趋势。
九点论或一事九观说要求分析问题时一定不要拘于成法,一到九点的引申意义是别开生面,不拘一格。总之,以达到把握事物发展过程的通体透彻为目的。所谓“探赜索隐”即此意也。
七步九点论是对太极文化体系基本框架的一种假说。这种说法试图对事物发展的时空和属性进行统观式的描述和说明;以便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细化整体,理清要素,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实现主客观的最佳协调。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作者未知,“关于太极图的思辨”,网文,2005-05-24。
3、施宣圆,《访谈录》。
4、束景南,《太极图——人类文化之谜的破译》,国际朱子学术研讨会论文。
5、清胡渭,《易图明辨》。
6、王锡玉,《古太极八卦图的天机何在》。
7、魏伯阳,《周易参同契》。
8、路迪民,太极一词的来历与太极拳的哲学基础。
9、张大辉,蒙古密法简介,《武魂》,2004年2期。
10、张大辉,孙式太极拳文化内涵初探,《武魂》,2006年1期。

我用太极丈量信仰,誓要还陈沟天真模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7

主题

3264

帖子

86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86035
 楼主| 发表于 2009-2-15 14: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一下:

孙禄堂这一脉,除却牛胜先的那些人,推手应该是张大辉最好,在寿关顺之上,那寿关顺的好在哪里呢?在得到孙家丹道的传承上。

孙门这一脉,特别重视拳与道合,所以寿关顺注重内丹修炼, 牛胜先也注重内丹修炼(还出过专业的丹道教学书), 而张大辉除了类似的传承外,还有蒙古密法的功底。
 
牛胜先在北京带领推手队时,他和他的学生,在全国太极推手中比赛中的成绩是8金、6银、5铜。同时,取得86至88年三年全国太极推手对抗赛,团体第一的好成绩。
在北京市,从1983年至2002年,真正丢掉的只有五个第一,也就是说,从1983年至2002年北京市有100个第一名,他和他的学生和再传学生共取得95个第一名,几乎全部囊括北京市太极推手的所有第一名。

可见孙禄堂这一门武学的确有独到之处。拳与道合,也不仅仅是纸上的故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15 14:33:09编辑过]
我用太极丈量信仰,誓要还陈沟天真模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1

主题

5064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9
发表于 2009-8-20 16: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志存高远.春华秋实',说得好.
怀柔太极拥有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78

帖子

62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26
发表于 2009-8-24 16: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罗汉老师在2009-2-15 14:29:51的发言:


补充一下:

孙禄堂这一脉,除却牛胜先的那些人,推手应该是张大辉最好,在寿关顺之上,那寿关顺的好在哪里呢?在得到孙家丹道的传承上。

孙门这一脉,特别重视拳与道合,所以寿关顺注重内丹修炼, 牛胜先也注重内丹修炼(还出过专业的丹道教学书), 而张大辉除了类似的传承外,还有蒙古密法的功底。
 
牛胜先在北京带领推手队时,他和他的学生,在全国太极推手中比赛中的成绩是8金、6银、5铜。同时,取得86至88年三年全国太极推手对抗赛,团体第一的好成绩。
在北京市,从1983年至2002年,真正丢掉的只有五个第一,也就是说,从1983年至2002年北京市有100个第一名,他和他的学生和再传学生共取得95个第一名,几乎全部囊括北京市太极推手的所有第一名。

可见孙禄堂这一门武学的确有独到之处。拳与道合,也不仅仅是纸上的故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15 14:33:09编辑过]

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7

帖子

98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80
发表于 2011-5-18 15: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氏传承不广,甚是可惜

想起了那句俗透了的话: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