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太极拳的三个关键字——松、掤、缠 陈家沟国际太极院 陈龙
此文内容已酝酿了有些日子,总是希望把太极拳讲得更加明白些,更为通透些,让大家都能够很容易掌握太极拳的意旨,能够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不断受益。因为我一贯的宣传——“太极拳之好,超出你想象”。 作为一个热爱太极拳,并且从中深刻获益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我想这句话能够展现我的真诚。也恰恰是因为这一点,在练拳中,思考中,有些许获益,我愿意不厌其烦的写出来分享,希望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好处,让更多的人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太极。虽然结果可能还是喜欢的继续喜欢下去,无缘的仍然无缘。 前段日子和上海的一位陈式太极拳前辈喝茶请益,前辈练拳三、四十载,也为太极拳总结了三个字——松、圆、缠。虽然中间有个“掤”和“圆”的差别,但仍然是大同小异,久习太极拳的朋友们应该没有太大的异议。我继续按照我自己的思路和理解,讲一讲练好太极拳的三个要素——“松”、“掤”、“缠”。
下面先说一说“松”。 “松”,大家听得太多了,估计都听得烦了。练拳过程中,哪里出现问题,感觉到僵硬滞碍,就要通过松去解决。头颈要松,精神要松,呼吸要松,松才能够让内心平静、心气平稳;躯干要松,包括腰胯胸背,乃至胸椎、腰椎、尾椎;四肢要松,关节要松,上肢要松到手指——舒指,下肢要松膝、松踝,脚掌也要松,五趾敷地,等等。这里还只是从具体的部位概括来说,详细的说起来就太多太多了。 “松”,说起来挺容易,做起来乃至于做到了,就没那么容易了,非日积月累不可。尤其要让身体的各个部位,乃至于整个身体时刻都达到松的状态,着实的不容易。太极拳也恰恰是帮助人体一点一点地达到相应的要求。 前面是有形身体的松,另外还有内在的松,主要指的是内气的松空积聚。内气不是指呼吸之气,指的是体内的气,也有称其为“炁”“真气”、“先天之气”、“浩然之气”等等,这里不作深入探讨。太极拳经典名句里有“腹松,气敛入骨”,即是指这个内容。腹松,主要指丹田部位要松,为内气的积聚提供场所,因此要让身体放松,僵硬的身体会阻碍内气的运行,更谈不上帮助积聚了。身体的静和内心思想的放松入静,也有助于内气的活动,其结果便是——“百川归海”。这个内容,算是对松的延伸讲解。内家拳修炼讲究“静为躁君”也是这个道理。
然后讲一讲“掤”。 如果只是讲究“松”,有可能走入松懈的弊端,所谓过犹不及。增加一个“掤”字,就避免了这一结果。 “掤”主要在于身体外部表面。首先是肢体的末端,手指、手掌,脚趾、脚掌等部位,进而是手臂、腿,甚至躯干部位,头部的“虚领顶劲”要求,也可以归纳为掤的范畴。掤,是一个向四面八方都存在的涨力。并不是要求我们时时刻刻的张牙舞爪的外放,而是在松的基础上保持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在太极拳里有另外一个叫法——听劲。 “掤”的另外一个要求,是对周身关节的要求,要打开、掤开。让关节间掤出间隙来,虽然很小,但对于感知变化,应对变化,非常有作用。 当然,这也需要内气的配合,才可以事半而功倍。否则,非但不容易做到,而且有可能会造成内气不固、外邪入侵,导致关节处肿痛酸胀,影响太极拳的进一步修炼。因此,太极拳的练习需要循序渐进,不可好高骛远。 有了“松”和“掤”,就基本上有了健身养生。但对于太极拳,兼具武术内涵来说,则还不够。
最后讲一讲“缠”。 “缠”,是了知外界状况后的应对路线。笼统的讲有“顺缠”“逆缠”,走的线路是缠丝螺旋。虽然只有顺逆之别,但组合变化起来则变化多端,没有一个统一的要求。这个应对的路线和习惯,也是在日常练拳中,通过不断的积累总结而领会和掌握。因为有坚持练拳作为基础,遇到状况的时候则成为身体的自然反应。 缠,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一个是内气的运行路线,一个是肢体的劲力的线路。 内气的运行线路,主要指练拳时候要在肢体运动之外,结合内气的运行,顺逆缠丝也主要指的是这个内容,主要讲的是肢体末端与丹田之间的内气循环往复的运行过程(其他文章里有较为详细的说明,这里不作赘述)。 肢体的劲力的线路,更倾向于太极拳的用的方面,是肢体外在劲力所走的线路,主要源于人体骨骼和骨骼间通过关节连接,而劲力的传递,如果简单的直向传递,则有刚无柔,劲力容易在关节处被截断。而太极拳的劲路传递是缠绕着大臂、小臂前进的,这样才能够有刚有柔,循环往复,连绵不断。
“松”、“掤”、“缠”结合起来,才是好的太极拳。 即可以通过松而做到舍己从人,又可以通过掤来感知对方劲力变化的大小和方向,同时通过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内缠、外缠等等予以发放应对等等。 当然了,要做好松、掤、缠,一定要有内气、内功作为基础和助力。否则,一切仅仅是力气和技巧的博弈而已,难窥太极的堂奥,也入不了太极拳的大雅之堂。 松、掤、缠,本身也是练好太极拳内功的基本要求和手段,彼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